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萧延中 :社会史研究中…
最新热门    
 
丁肇中:最前沿的科学需要百分百投入奉献一生

时间:2010-3-14 12:27:09  来源:齐鲁晚报

  ●丁肇中,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2010年元月,笔者接受了拍摄丁肇中专题的任务,

  ●短短一周的接触,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不敢妄谈对一个人的认知和理解,何况又是一位走过74年人生之路和近半个世纪科学之路的老人呢?于是,整理一周来的记忆,集合成或浅或深的印象。

  34年前,因为一种新粒子的发现,他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年他40岁。身为华裔的他,用中英两种语言发表获奖致词,自诺贝尔奖设立的76年以来,汉语第一次响彻颁奖大厅: “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学生们的兴趣,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34年后,带领着几百人的团队,他仍然矢志不渝地求索在物理学最前沿,在给我们的题字中,他写道:“最前沿的科学是需要百分百投入的。如果你想从事物理,尤其是实验物理,那么,你就需要奉献你的一生,其他的皆不重要。”

  另外一个宇宙是什么样子

  记得最初接到丁肇中专题的拍摄意向,是在2009年的8月。听着山东省科技厅翟厅长介绍到欧核中心、反物质、地下100米、环形轨道长达27公里的电子对撞机,不由地圆睁双眼。当时,美国小说家丹·布朗的畅销书《天使与魔鬼》及同名电影仍在热潮中,草坪上随意走动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欧核中心,安装着瞳孔识别系统的实验室,“反物质”以及与反物质与物质相遇时可能爆发的巨大能量,成了许多普通人懵懵懂懂却又热议的谈资。

  按照宇宙大爆炸学说,宇宙是150亿年前由大爆炸产生的,那么爆炸以前是真空,什么都没有。在爆炸的时候温度非常高,有电子的话就应该有正电子,有物质就有反物质,才能平衡起来。那么宇宙经过150亿年以后,由反物质所组成的宇宙到哪里去了?会不会有反星系、反星球?

  同在欧核中心,同是反物质这样一个焦点,只是现实中的主人公是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上世纪90年代,在他的带领下,美国、意大利、瑞士、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研制阿尔法磁谱仪(简称AMS)——空间反物质与暗物质探测系统,并计划将其运载至国际空间站,在太空中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如果磁谱仪能发现一个反氦核,就可以推断宇宙中存在反星系;发现一个反碳核,就可以进一步推断有反星球的存在。

  有人问丁肇中: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另外一个宇宙另外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丁肇中说,意义是满足好奇心。假使宇宙大爆炸学说是正确的,由反物质所组成的宇宙到底存不存在?有很多理论认为它是不存在的,但没有人详细去找过,你要不去找永远不知道怎么回事。而更多的人问过丁肇中,花费十几亿美元做这个实验有什么用途呢?他通常会回答:不知道。丁肇中经常会说“不知道”,以至一位媒体人曾用“大师一问三不知”作为丁肇中专访的题目。“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知道当然不能乱说。”但是,他会继续给你解释,“ 自然科学研究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研究的发现往往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改变人类的生活。如X光、电子、量子力学、核物理等,在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它们今天对人类的重要性。而且很多科学实验最初的目的与后来实际的发现往往不同,所以让物理学家推测将来是不可信的。”

  作为测试太空运行环境和原理的准备,AMS-01于1998年6月2日搭载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入太空,顺利完成10天运行,发现了外太空中许多从未了解的的现象。这是国际空间站唯一的大型科学实验,也是第一个送入太空的磁谱仪。十余年过去了,丁肇中孜孜不倦地打造完善着AMS-02,这个重达7吨的探测仪计划在 2010年9月,再次由“发现号”送入太空,运行三至五年。

  2010年2月,安装完成的AMS-02即将从欧核中心运往荷兰航天中心进行测试。为了在AMS-02起运之前,拍摄到它在欧核中心最后的身影,我们怀揣着满心的好奇和无限的想象登上飞机。记得丁肇中不止一次说过:“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动力就是好奇心。”我的本职工作虽与科研无缘,却希望这好奇心的原动力,对拍摄同样可以起到推进的作用。

  走进欧核中心

  经过巴黎转机的辗转,我和摄像两人在历经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后,到达瑞士日内瓦机场。外面的雪花纷纷扬扬。我们的旅馆是在一个叫做Prevessin的法国小镇上。欧核中心(简称CERN)位于瑞士和法国的交界处,一区在瑞士,二区在法国,丁肇中的实验室在二区,从我们的住处步行过去只需20分钟。到达的时候是周六,而旅馆服务人员在周末竟然是放假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