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阿凡达与西方文明的“神…
《甘肃通史》面世 筑起…
《做一个文明的大学生》…
文艺复兴,是近代西方走…
《易经》是全世间最高明…
让孩子越来越聪明的卧室…
文明的校园,和谐的美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论之“…
浅析从《史记》分析我国…
神话:一面鲜明的中国旗…
最新热门    
 
杨绍明的镜头春秋:为毛周刘陈邓诸公留下影像

时间:2010-3-17 6:56:13  来源:新民周刊

  “喀嚓”一声,按下快门,一张将新旧上海对比如此简练地浓缩于方寸之间的照片如是诞生,题目叫“推开上海沧桑历史的大门”。

  上海,天气难得晴好。

  他到外滩,径直走到两头狮子把门的浦发银行里,从大堂回眸望去,对面的东方明珠高耸入云,挺拔身姿尽收眼底。

  对,找到感觉了,“喀嚓”一声,按下快门,一张将新旧上海对比如此简练地浓缩于方寸之间的照片如是诞生,题目叫:“推开上海沧桑历史的大门”。

  胸中丘壑眼底春秋

  他是杨尚昆的儿子,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长,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荷赛奖”的摄影师:杨绍明。

  1989年,散文家柯灵为杨绍明《邓小平:永恒的瞬间》撰写序言,称赞杨绍明的摄影作品:“大气磅礴而又深细入微,传神摄髓,卓尔不群。我和作者只见过一面,但我体会到杨绍明的胸中丘壑、眼底春秋。”

  杨绍明从事专业摄影已经31年了。

  12岁时,父亲问他:“你喜欢摄影吗?”

  “喜欢啊。”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还记得,永远记得,父亲送给他的第一台相机是莱卡M2相机。然后,拍摄、冲胶卷、放大、上光、合影、风景,上手很快,因为家庭的关系,他很小就有机会去拍摄毛周刘诸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

  他为毛主席和他的老师章士钊留下过珍贵的镜头,周恩来学游泳,更是难得。朱德夫妇在雪地里的照片,一直挂在朱德的卧室里,朱德去世以后,又挂在康克清的卧室,被朱德的后人传为佳话。

  都是抓拍。相机随身带着。

  “ 拍陈毅那张照片是在国庆节阅兵游行之后。”杨绍明清楚地记得拍摄那一天的情景,“陈毅元帅和负责同志一块儿聚餐。餐后,陈毅元帅和乒乓球高手打球,陈老总求胜心切,抓住一个机会猛地抽球,可是他的姿势又不正规,这个瞬间就给我抓住了,你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陈老总幽默的一面。”

  还有不能不提的邓小平,因为在中央文献研究室担任邓小平生平著作研究组副组长的关系,研究他老人家的生平和为他拍照,就整整12个春秋。

  “荷赛奖”获奖的照片,拍的也是小平同志,题为“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

  中共十三大开幕,邓小平一走进会议厅,开口就讲:“同志们,今天是党的节日、人民的节日,这一届有一批老同志要退下来,我也要退下来。大家来照个相吧。”

  谈到这段故事,杨绍明兴奋起来,用四川话,模仿起邓小平的声音,惟妙惟肖。他知道,邓小平带头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机会难得,稍纵即逝。“所以,这时候”,杨绍明对记者说,“所有的人退后,照相。我却一个箭步向前,拍了小平同志的特写。”

  上海:梦想、渴望和骄傲

  杨绍明的相机并不只对准国家领导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新华社任摄影记者,工农兵学商,无所不拍。

  这不,最近9个月来,杨绍明一直在上海奔波,为2010世博会拍摄一本摄影集。

  这已经是他和他的团队第三次将镜头聚焦于上海了。199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杨绍明策划了第一本以上海为对象的摄影集《上海一日》(朱镕基任筹委会主任),这是一本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风情于一身的摄影集,生动反映党的诞生日上海人民一天生活的综合类画册。8年之后,即1999年,上海召开APEC会议,这一批艺术候鸟又一次飞临上海,策划了大型图册《上海印象》(徐匡迪任总负责)。当时,他邀请世界各地的优秀摄影师来到上海,数天时间,精心拍摄了250个人文历史景点景观。

  如今,事隔十年有余,世博会即将召开的上海再次让杨绍明和他的团队心动。该是做第三本摄影集的时候了。可是,新的创意构思却颇费脑筋。再策划像《上海一日》或《上海印象》这样的综合性图册似已无可能,于是他想到了建筑。人会随风而逝,得到保护的老建筑却仍旧闪耀着历史的光辉。但是考虑到这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他觉得仅仅拍摄建筑还不够。“没有历史,没有人文发展的脉络,根本无法说明城市的变化。旧中国必须有历史人文才能把上海的宽度和深度交待清楚,新中国和改革开放之后亦然。”杨绍明说,从想通这一点开始,他们就把摄影重点从建筑单体转向历史,而2010年恰逢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