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解读对撞机:寻找占宇宙…
漯阜铁路复线改造 挖出…
北影表演学院三试榜单揭…
承传千年习俗 福建晋江…
历史剧《滇西1944》捧红…
《滇西1944》捧红滇西旅…
迎世博600天行动阶段乡…
1979年开设首家音乐茶座…
朱石麟与《文素臣》:19…
作家莫泊桑别墅以60万欧…
最新热门    
 
1960年代北京的地下文艺沙龙:“太阳纵队”之死

时间:2010-3-26 12:46: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太阳纵队”之死

  1960年代,北京最为活跃的两个地下文艺沙龙,一个是郭沫若之子郭世英组建的“X社”,另一个便是张郎郎组建的“太阳纵队”,曾被称作是“中国文艺复兴最初的梦想”。只是在特殊年代里,对自由与美的追求亦是一种罪。郭世英很快遭批斗,被反捆双臂后坠亡;张郎郎则曾因思想罪一度被判处死刑

  文/杨敏

  “我认为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美术、热爱艺术,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不可能永远变成一个罪行。”张郎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已年逾花甲的张郎郎,黑框眼镜,白衬衫,V领毛衣,儒雅的学者装束,但是当诗句突然从他口中奔涌而出,热情坚定、略带狡黠的目光透过玻璃片射出来,老文青的原形就毕露。

  张郎郎,1943年生于延安中共中央医院。父亲张仃是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母亲陈布文是作家,抗战时期两人就奔赴延安。1968年,“红色”出身的张郎郎因组织“太阳纵队”等多项罪名被打成现行反革命。1970年3月5日, 在即将执行死刑时,被周恩来一纸救出,改判有期徒刑15年,1977年方假释出狱,后漂游海外。

  2010年2月,张仃病逝。父亲病危之际,张郎郎从美国返回。在其位于北京东四环的公寓里,张郎郎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专访。提起当年的“太阳纵队”,他称写诗为“玩诗”,或“玩写诗游戏”。但在一个全民都戴上思想紧箍咒的年代里,“玩游戏”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包括自由,乃至生命。

  成立组织已经是很大的罪

  “像雪崩/像山洪/积极地有力地/快速地/滚动着历史的巨轮/这是谁?/我们!/青春的象征/革命的先锋……”张郎郎脱口而出的这首诗写于1958年。这一年,张郎郎14岁,还是北京育才中学的初中生,是俄国天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崇拜者。

  在育才中学图书馆前的小松林里,以张郎郎为首,每天早上总有几个剃着光头、穿着军衣、腰里勒根电线模仿“老马”的孩子,高声朗诵“老马”的诗,不知疲倦,忘乎所以。

  “我想像狼一般地吃掉官僚主义,证明文件我瞧不起,任何公文纸片都滚他妈的去”。这首马雅可夫斯基的《苏联护照》,是张郎郎们朗诵最多的诗,他解释:“意思是行政啊官僚啊,这一套系统是资产阶级法权强加在红色政权上的,而真正的红色政权是不需要这个的”。

  1962年,张郎郎考入北京一零一中学,后转学到北京外国语大学附中。张郎郎的母亲陈布文当时是中央美术学院一名文学老师,她很少对人提及她的前一份工作:总理办公室的机要秘书。

  母亲对于文艺的爱好,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家里探讨文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郎郎和同伴张久兴、张新华(其父为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张振洲(其父为大提琴家)、董沙贝(画家董希文之子)、杨孝敏等人参加了他们组织的一次大型诗歌朗诵会。张郎郎诵读了长诗《燃烧的心》,在诗的结尾,他说:我们——“太阳纵队”,获得满堂喝彩。当晚的朗诵会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它带来的集体狂欢的热力仍在持续。董沙贝突然兴奋地大叫:“咱们就真的立刻成立‘太阳纵队’!”大家七嘴八舌,开始讨论如何活动,如何自己动手刻钢板,自己印刷等等。那天人很多,有一半人留在张郎郎家继续聊了一夜,另一半人则在大街上遛了一夜。

  在一个冬春之交的日子,有着暖暖的斜阳,北师大莜庄楼的一个空教室里,七八个年轻人因为对诗歌的狂热,成立了地下沙龙——取名“太阳纵队”。阳光照在了每个人的脸上,但阴影就此埋下。他们无法预知,这个组织将在未来的几年里给每一个人带来灾难。沙龙的核心人物张郎郎,高声宣读了起草的章程:“这个时代根本没有可以称道的文学作品,我们要给文坛注入新的生气,要振兴中华民族文化……”

  回忆起当年的天真与意气,张郎郎仍心有余悸,“别的组织都是口头说,我们还有正式的章程、宣言、宗旨。后来我们才知道,你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就已经是很大的罪了。”

  精神盗火者

  1963年秋,张郎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理论系,“太阳纵队”及沙龙人员又有所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