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运用组织调整行为构建湖…
湖南炎陵县鹿原镇发现一…
通讯:踏访“李家龙宫”…
湖南株洲炎陵发现清朝建…
湖南作家官场小说被指小…
湖南怀化小江汉代墓葬群…
湖南作家力挺二月河 吁…
《招生办》再登畅销书榜…
湖南作家自导签售遇袭闹…
湖南汝城发现毛泽东《湖…
最新热门    
 
湖南李氏人才辈出 六大族源均出自陇西李氏一脉

时间:2010-3-31 11:10:15  来源:湖南在线

  刘继德说,除此之外,入湘李氏的另外两个迁徙源分别是丰城的湖茫和吉水的谷村。“李氏族谱所载的许多始迁祖均出自此,这三处应是湖南李氏的寻根祖地。”

  湖南李氏共有六大族源

  湖南湖北李氏多出自江西。因此,江西李氏的族源基本上就是湖南李氏的族源。江西的李氏主要来源于第二次和第三次迁移,形成了五大世系,即西平堂世系李氏,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和火德公世系福建上杭李氏。再加上南齐荡寇将军李道办宁远灌溪李氏,湖南李氏共有六大族源。但这六大族源均出自陇西李氏一脉。

  “从时间上推断,有史记载进入江西最早的当属宜春的西平堂李氏。”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湖南姓氏源流史》主编刘继德介绍说,李晟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因功高震主,贞元三年,唐皇剥夺了李晟的兵权,12个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今南昌)任刺史。他的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西平堂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吉安地区,上饶地区一部分,外省主要在湖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

    记者 徐海瑞

  [人物]

  湖南李氏人才辈出

  湖南李氏,人才辈出,灿若星河。蒸阳(今衡阳)人李融,汉中叶时官广汉太守。唐元和年间,李宽创建中国第一所书院——石鼓书院。李群玉被誉为“ 晚唐三大诗人”之一。抗元英烈李芾,湖南安抚使,督军抗元守潭州,城破自尽,后赐端明殿大学士,谥忠节。茶陵人李祁被誉为元、明之际湖湘诗人第一。明代还有政声卓著的工部尚书李充嗣,出污泥而不染的户部尚书李如圭,骁勇善战的四川总兵李应祥等等。

  清朝时期,有理学大师、岳麓书院山长李文炤;教育家、石鼓书院掌教李继圣。兵部尚书李星沅,江南提督李朝斌,湘军悍将李续宾,安徽巡抚李续宜,江西布政使李桓,两江总督李兴锐,太子少保李臣典,晚清学者、贵州布政使李元度等。芷江人李成谋,投湘军水师,由伙夫升至长江水师提督,抗击法国侵略军,成为晚清著名的爱国将领。

  现代人物中有零陵人李达,哲学家,中共一大代表;醴陵人李立三,中国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长沙人李维汉,无产阶级革命家;永顺人李烛尘,土家族,实业家,全国政协第四届副主席;湘乡人李卓然,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长沙人李富春,无产阶级革命家;平江人李锐,曾任中组部副部长;平江人李六如,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书记;等等。

  至于科学界人士,更是群星灿烂。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冶金学家李文采等。

    整理/记者徐海瑞

  元末明初的移民浪潮

  李氏迁湘,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的南齐荡寇将军李道办。隋唐时期有李氏零星散入湖湘。残唐五代和靖康之变是李氏迁入湖南的一个发展时期。元末明初是李氏族人大量迁入湖南的高峰时期,且大都来自江西,正如民间所说的“江西填湖广”。

  “元末明初,或是躲避战火,或者强制移民,或是生存性迁徙,出现了一次大型的移民浪潮。”据湖南省青年作家、《湖南姓氏源流史》编者之一李桂龙介绍,明洪武至成化(1368—l487)百余年间,朝廷鼓励移民,大部分李氏系此时迁入。岳阳、湘潭、常德、益阳、邵阳、郴州、怀化等市州的李姓人口得到大发展。“在这长达百余年的大迁徙之中,有两个年号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洪武二年,一是永乐二年。湖南许多族谱上都记载了这两个迁徙年号。”李桂龙举例说,常德、汉寿、桃源、益阳、沅江等地的李氏族谱上记载,其先祖大多在永乐二年从江西吉水、吉安、泰和、丰城等地迁来。

  李桂龙说,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占江西省总人口的5.2%。湖南李氏绝大多数迁自江西的吉水、泰和、庐陵、丰城、南昌等。“其中吉水与丰城最为主要,约占70%。”李桂龙进一步补充说,“丰城的湖茫、吉水的谷村与永修的磨刀是湖南李氏的三大迁徙源。 ”

  史迁祖为荡寇将军李道办

  据李桂龙介绍,湖南最早出现在史册上的李姓人是蒸阳(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