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刘梦溪谈文化传统:时下的中国是“人在旅途”

时间:2010-4-11 13:25:36  来源:文学报
经济的市场化是现代化的必然之路,但社会不能市场化,教育和学术尤其不能市场化。总之一句话,经济强国的鉴定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作为条件。

  现代化与眼下的文化问题,有一个自我的文化身份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走向现代,那么传统呢?走向世界,一切方面都与国际接轨,那么自己呢?所以就有一个对自我角色辨认的需要,而角色的辨认离不开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现代化有时候像围城,但走现代化却不能不进来这个“城”,哪怕是陷阱,也只能毫不犹豫地走下去。如果说一百年前或三十年前,还会有学者认为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是不相容的,现在已经很少听到这种声音了。我们重新反思的结论是:不能完全丢开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能离开自己的文化出发点,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传统文化从辉煌到“缺氧”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五千多年的文明,三千多年的文字历史,我们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就文化的发生来说,中华文化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呈现多元互补特点,我们有儒、释、道三家,思想观点上很不相同,但三家思想互补互动,是多元的互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大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还有一个特点,即有发达的民间组织。民间组织可以给社会造成一些“通气孔”。过去很多人说中国传统社会是专制社会,每个人都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其实民间组织的透气孔是很大的。儒、释、道三家的互补让人有精神扩大的空间。而民间组织的发达,空隙也很大,甚至受朝廷通缉的犯人,只要在民间藏起来,慢慢的也就不追究了。

  传统文化有在朝在野之分。而民间信仰的歧义性又形成了民间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交错。中国民间信仰没有固定的拜式,草木皆可为神,随处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信仰。人类学家把文化传统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大传统就是社会的主流文化,比如儒家文化在传统社会就是主流文化。小传统主要是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大传统和小传统是互动、互补、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时,我们依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寻找到一些大传统的碎片。今天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华裔,他们对传统信仰的坚决,有时比内地还好,有的礼仪大陆已经没有了,可他们还在继续。中国文化有令人自豪的不间断的文化传统。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文明不间断的有功之臣。

  但我们也要看到,清朝中叶之后,中国发展落后于世界文明。我们有汉朝那样的大国气象,有唐朝那样的多元繁荣,有宋朝那样的思想文化高峰,但是清中叶之后中国落后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在世界文明的后面。1911年,帝制解体,最后一个皇帝被赶下了龙椅。以三纲五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也就是传统社会的“大传统”还能继续发挥作用吗?

  实际上,晚清、民国以来的百年中国,是自己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走向解体和重建的过程。一百年来一直隐含着、存在着两个真实的问题。一个是我们怎样重新诠释自己文化传统的价值?二是民族文化的重新认同问题。至今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因为从清末到民初到“五四”,长时期唯西方是听,只知有西,不知有东。中国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严重流失,流失到自己不能辨认自己的地步。

  香港中文大学的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年代“不想看”,八十年代“看不见”。因为二十年代,“五四”时期最时髦的口号就是“反传统”,大家都在反传统,自己文化是好是坏都不想看。结果到了八十年代想看传统文化时,却看不见传统文化了。日本人身上的传统文化我们看得很明显,但中国的文化传统在我们身上自己能看见的很少。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特别是“文革”时期,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是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有一两代人是在大传统、小传统齐遭破坏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没有机会接受传统文化典范的熏陶,许多人都是民族固有文化的“缺氧者”。特别是“动乱”时期,提倡学生揭发老师、子女揭发父母、同事揭发同事、街坊揭发邻里,这种全民“大揭发”对社会的基本伦理的伤害是难以想象的,让中国人基本的自尊丧失殆尽。我认为这个影响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成为过去。社会有一些良性的价值是不能随便伤害的。

  传统文化重建的三条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做了很多努力恢复传统文化,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长期与传统文化脱节,似乎一时还不能完全找到与传统衔接的最佳途径。人们看到的大部分是比较浅显的模仿和没有来由的怀旧,而缺乏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底蕴。

  我认为传统的重建,有三条途径非常重要:一是文本的经典阅读,二是文化典范的熏陶,三是文化礼仪的训练。

  文本的经典阅读。中国的文化传统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