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村上春树《1Q84》第3卷…
淮阴将举办东方母爱文化…
全国报刊会议:确保转制…
全国“扫黄打非”办:经…
“国宝级”邮票将亮相“…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曹操高陵入围“全国十大…
重庆废弃兵工厂改建全国…
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
赣州蒋经国故居入选09年…
最新热门    
 
全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工作研讨会闭幕

时间:2010-4-16 15:41: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4月15日,为期3天的全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工作研讨会进入交流总结阶段,并于当天下午落下帷幕。围绕“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相关内容,全体代表进行分组讨论和深入交流。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欧阳坚出席闭幕式并讲话。

  欧阳坚在讲话中说,举办全国性文化规划会议,在文化系统尚属首次,体现了部党组对规划工作的高度重视。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蔡武部长把规划编制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了部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规划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战略布局中的作用凸现出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于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文化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制定各层级、各领域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体现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对实现文化在新的高位平台上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欧阳坚详细阐述了“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他表示,“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文化建设将保持其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扩大其正在形成的种种机遇,进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积蓄更加强大的力量,向新的文化高度冲刺。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必须怀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利用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契机,积极应对挑战,寻找对策,为“十二五”文化发展打好基础。在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繁荣艺术创作,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坚持“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奠定文化发展的基础。

  谈到“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和重点关系,欧阳坚强调,“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编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准确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二是把发展作为主线。三是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四是把统筹协调作为基本方法。在坚持以上几项基本原则的同时,要注意正确处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立足本土与面向世界的关系、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

  欧阳坚最后指出,规划编制工作事关长远、意义重大。要站在文化工作全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加强领导、提供保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深入研究、集思广益,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切实做好项目。希望从事文化规划编制工作的同志们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规划意识进一步提高,规划能力进一步增强,使文化规划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推敲和历史的检验,能够承载得起这个社会对于文化的追求与梦想,向党和人民、向广大文化工作者交上一份优秀答卷。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先后聆听了4场专题讲座。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作题为《规划概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问题》的讲座,清华大学副教授杨永恒作题为《规划编制理论、方法和实践》的讲座,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巡视员王威作题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问题》的讲座,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黄志坚作题为《“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讲座。围绕“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相关内容,全体代表分成5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文化部财务司副司长饶权、社会文化司副司长张永新、对外文化联络局副局长于芃,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王文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韩子勇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分别做典型发言。他们的发言,既有对文化建设领域发展方向的展望,也有对重大文化工程和项目的设想,还有各地从事规划工作时的先进经验。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韩永进主持闭幕式。文化部机关各司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文化部各直属单位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同志参加了上述活动。

  (记者马子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