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网络给予女性写作更广阔…
大学辅导员工作总结范文…
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学前班班主任工作总结范…
年轻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新任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财务部经理工作总结范文…
电力公司财务部主任工作…
麦家写作腰病多次发作 …
学院团支部工作总结范文…
最新热门    
 
写作个性化不等于私人化

时间:2010-4-24 12:01:20  来源:人民日报

  有些作家我们不需要看作品上的署名就能够分辨出来,有些作家的作品一旦被提起就会在阅读者脑海中形成一连串印象鲜明的画面甚至声音。曹雪芹、蒲松龄、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赵树理……当这些名字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他们笔下的人物、故事、生活情态甚至自然风光。我们会很直接地用一些简短的句子,甚至是一两个字来描述这个作家和他的作品。我们就像了解自己的家人和同事、邻居一样,了解这些作家。我们之所以能分得清楚这些作家之间的差异,是因为他们的个性。作家的个性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某个人的个性,而是他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世界风貌和人生意味。

  作家的文学个性表现在作品的题材、体裁、声音、色彩、气氛、语言各方面。比如郭沫若的激情,赵树理的幽默,甚至像钱钟书那样的刻薄都是一种突出的个性。

  文学个性的形成来源于作家对于生活的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和发现。只有他对世界不同的体验才能形成不同的情感刺激,才能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才能形成不同的只属于这个作家本人的声音色彩。比如现在许多人称赞沈从文作品的味道,觉得他的表达异于常人,其实他的突出特点就是以乡野自由民的立场对抗大城市,由此就生出了他的狂野与沉静相融合的美。而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经历几十年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至今仍有阅读时的现场感,也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写作就站在当时当地农民的立场上看待和评价变化着的事物。他的语言是从生命深处生发出来的,因此,他的语言到今天还是最鲜活的。

  和那些经典作家作品一比较就可以看出,现在的作家作品为什么没有或很难形成自己的个性?因为现在的作家都面对太多的诱惑太多的限制,缺乏认真的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缺乏对于人生、人性和世界的意义的体会与辨识。大家都浮在时尚和潮流的表面,作生活的享受者而不是创造者、参与者。所以,大家所能得到的,就是完全同质化的印象、认识和体验,而不管这种印象和体验来自何种渠道何种层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人口中文学就已经变成了“私人化写作”,变成了个人的写作,好像每个人都在创作最有个性的作品。但在呼喊了一二十年之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实际情况却是,作家们以年龄、趣味、社会团体等几乎看不见的界线纷纷把自己套进了小圈子里,形成了真正的同质化的创作。那种招人反感的“80后”、“美女作家”之类的称呼越发显得有道理了。

  文学是干什么的?文学是从人的世界中发现意义和价值,并把这种发现告诉给更多的人。同时,文学也担当着文化监督和文化批判的责任,随时在观察和纠正着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偏狭与迷失。那么,当一个作家不能获得自己对生活的发现,不能在作品中蕴含和展示出他对生活的理解时,他写出的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私人化的写作的误会就在于,它把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感知和评价,当成了个人私生活的具体记录。个人与他生活于其中的背景脱节了,个人的体验与他的读者和时代之间没有共同的价值判断基础。人们读来读去,看到的只是作者个人的絮絮叨叨,尽管有时候这种絮叨被刻意地细心地加上了很花哨的技巧的装饰,但在本质上它仍然是属于作者个人的自言自语。

  文学想要赢得读者公众暨社会的尊重甚至喜爱,那么作者自己必须首先赢得公众的尊重。这其中最先需要的是来自于作者的真诚。一个作家必须真的热爱生活,关心社会,愿意真切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这样,他才能从热闹纷繁的生活世相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并在作品中形成自己的独特声音色彩。其次,作为一个作家,必须承认并尊重作家作为文化的守望者、社会的批判者、人类的良心等“外在角色”,必须自觉地承担起这些角色的重任,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向整个社会提供你的价值判断和价值理想。这样,读者在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才有可能在情感、理智、艺术和历史等不同层面与作家形成平等的交流和互动,形成文学与人的共同成长。

  个人是属于社会的,文学也是属于社会的。所以,真正的文学的个性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个人写作,而是作为作家的个人对于世界的独特发现。这种原创力来自哪里呢?也来自对生活的发现。如果你愿意在作品中发出只属于你自己的声音色彩,你就必须真诚地以自己的全部投身于现实生活,你就必须把自己的个人生活真正融入整个的时代与社会中去。

  曾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