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被钢筋水泥包围着的我们,心灵该如何荡漾?
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可以从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中找到答案。
来杭推介新书的周国平,遇到了一群“刁钻”的读者。他们“逼迫”周国平开出具体的书单,希望从阅读中寻找幸福的能力。
在图书馆、书店,苏童等三位作家带着人们集体“朗读 Reading”。极具仪式感的阅读,带来了围观者的静穆注视,没人讲话,也没人走来走去。
这是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身边的阅读生活。
开卷有益。读书让人聪明,学会勇敢,在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能够坚定前行。
有数据说,人的一生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占了八成。通过阅读,我们“穿越”时光,百年甚至千年,与前人对话,把前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把前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卷墨书香,折射时代。博客、电子书籍这些新介质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也微妙地改变着我们的情感。今天,在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阅读常常成为最容易被遗忘与牺牲的习惯。而代价是,都市人的心理焦虑不断增加,都市的精神生态日趋恶化。现在,是我们重新思考阅读意义的时候了。
带着思考,我们首先注意到一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努力。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浙江创新性提出全民阅读的“五年计划”,由政府倡导一步步走向公民习惯,由零散性渐渐走向系统化。这是一种有益的助力。
阅读 “养心”,当极富自觉性的个人行为,借助外力营造环境氛围时,我们更愿见这种外力散发出潜移默化的力量,再度扩容我们的阅读渴望。
所以,这一期,我们关注你的阅读史。
我们试图从一位县委书记的书单、一名教师的观察和一群孩子的状态,寻找内生性动力爆发的原点,寻找外力介入的最佳契合度。因为,一个人的阅读史,会发散成一个爱好学习的社会;一个民族的阅读史,能凝聚起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
我们走近县委书记的书架。在他们的个人书单中,书目已不限经典著作,而是开始着眼于知识经济、全球化及现实矛盾的挑战,感受到执政者的个人修为和科学发展素养。
我们关注教师的阅读视角。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每一次开卷,都是知识的代际传递,攸关审美情趣,左右社会进步。在富阳教师徐军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老师和学生间的阅读背离。我们真实地展示这种背道而驰,以及隐约其中的年轻教师的代际成长,寻找相向而上的合力。
还有,在我省欠发达地区实施的“书香工程”荫护下,农村孩子们的阅读精神状态。公共资源的欠缺,并不能抹掉知识滋养的渴求。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无论是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是普世文明的价值,都需要按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
我们希望,每天都是读书日。不只是在今天,4月23日。李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