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丑角名家钮骠:从“无丑…
中国曲艺名家江南行 为…
“动漫元素”成今年春季…
德语翻译名家钱春绮:被…
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
名家10米山水长卷《台湾…
桂林收藏家52幅名家合作…
中久富莱国际拍卖新年大…
中国当代名家书画邀请展…
“榕树下”网站改版上线…
最新热门    
 
当红名家书山论剑:莫言称读书比打麻将有意思

时间:2010-4-27 11:25:17  来源:武汉晚报

  25日,莫言、阎崇年、邓贤、杨红樱、鲍鹏山、鞠萍等文化名家汇聚蓉城书博会第三届读者大会,与1000多名读者现场交流,笑谈书卷人生。这次读者大会主题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读者至上、享受阅读”。当红大腕以幽默、感人的语言表达对阅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受到读者热烈追捧。

  莫言:读书总比打麻将有意思

  著名作家莫言此次携新作《蛙》来天府之国,他给读者解释了为什么起“莫言”这个笔名。他原名叫管谟业,“一个意思是将我的名字中间一个字一拆两半,另外我的童年是上世纪60年代,那时我们的社会还有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如果一个孩子讲话讲得不好就会给家长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每次出门我的父母就说你不要说话。”

  针对有中学生特别追求快餐文化,而不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莫言认为,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了很多丰富的幻想成分:“幻想不仅是国外才有,中国也很丰富,其实这些幻想作品有很多好处,可以开阔眼界和提高想象力。”

  莫言认为,读书是有年龄段的,童年时读得快、记得牢,青年时理解能力强了,但速度就慢了,人到中年读书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应该趁着青春年华多读一点书。读书总比打麻将有意思。”

  阎崇年:讲完了康熙讲雍正

  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说古论今的阎崇年坦言,“大家看到的都是光彩的一面,滔滔不绝地在那里说,没有看到的是辛苦的一面,开夜车、查材料,废寝忘食在那里准备,下面央视有一个想法,他们希望我讲完了康熙之后讲他的儿子雍正!”阎崇年透露,他从去年10月就开始准备了。“很快就要录播了,播出的时间由中央电视台决定。”

  作为读者的阎崇年也读书,他赠给书友们这样几句话:“读书养身,有益于身体健康;读书养心,有益于心静;读书养性,有利于修炼品行;读书养神,有利于凝化灵性!”

  杨红樱:爱书就是爱生活

  以“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火爆面市的杨红樱,一直以来喜爱蹲着为孩子们写书,她解释蹲着是什么意思:“孩子们比我们矮,蹲着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写作姿态,就是我们要尊重孩子,虽然他们个子比我们矮,但是无论在人格上等方方面面我们都是一样的,所以这只是我的一种写作姿态,我要用他们的眼睛看我们的世界,用他们的思维来思维,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

  做过小学教师、有一个女儿的杨红樱,对孩子们非常了解,她自豪地说:“我的作品小孩子特别喜欢,实际上是喜欢我书中的人物,因为我从来不塑造让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我写的最多的都是普通的孩子。”

  最后杨红樱与读者分享她的读书心得,就是她给小朋友签书时写得最多的一句话:“爱书就是爱生活!”

  鲍鹏山:好好学习应付考试,天天读书充实人生

  鲍鹏山是家喻户晓的《百家讲坛》当红主讲人。他现场给读者出招怎么样读懂古文。鲍鹏山建议不要从字和词入手,而是首先要有兴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读,然后培养语感。”

  有网友问,国学如何在青少年中传承下去?鲍鹏山说,传统文化必须在青少年中传承下去,都是每一代人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解答原因:“任何一个民族,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文化,如果我们生命延续下去了,但我们民族的文化没有延续下去,我们就已不再是中华民族了。”

  鲍鹏山呼吁传统文化更多进入中小学教材。至于中国应不应有自己的读书节?他觉得太应该了,“我们不仅要有一个读书节,还要有各种各样民间的组织和活动。”

  最后鲍鹏山给读者的赠言是“好好学习,天天读书”。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他在八个字后面加上了一句话“好好学习应付考试,天天读书充实人生”!

  邓贤: 生前活在写作里,死后活在作品里

  著名纪实文学作家邓贤长相颇像范伟,他说很多人这样说N回了。刚在书博会发布新书《大转折》的邓贤喜欢“用双脚写作”,他解释这样做的原由是老祖宗告诉的写作诀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至今没有过时。

  邓贤认为,书是一种间接知识,骑车旅游、出去走走不能取代读书,外出旅游、游山玩水不是拒绝读书的理由。当有读者提问,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作家?邓贤提供了一个有高度的作家标高,“一个作家,他生前必须活在写作里,死后活在作品里,这就是一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