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别让“不敢捐门”真的发…
评:别让钢琴考级偏离音…
汤素兰:别让儿童文学迷…
别让图书“潜规则”欺骗…
短信“黄段子”算不算公…
别让“红色经典”变了味
4年看过“黄段子”10万…
别让自己后悔
别让住宅害了你
最新热门    
 
别让段子成“龋齿”

时间:2010-4-29 11:07:38  来源:人民日报

  作家王蒙曾说:“唐朝有唐诗,宋朝有宋词,我们今天又有什么?段子!”

  什么是段子?从戏谑短信、幽默语录到哲理箴言、微博短论……让人或若有所得、或会心一笑的短章,都可谓段子。以此标准,段子还真可谓源远流长。《论语》中的对谈、《战国策》中的寓言,泰戈尔写下的“鸟儿已经飞过,天空却没留下痕迹”,或者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是不是都是段子?

  然而,大小聪明立现高低。前者的表现是流露,而后者是卖弄。大师“名段”, 厚积薄发,零光片羽中蕴含深厚底蕴。而我们的段子,最多只能算是灵光一现,是一种零碎化、片断化的思考。一听之下有所得,仔细思考却似是而非、简单笼统,更像是愤世嫉俗的发泄、故作高深的玩笑,或是讨巧卖乖博人一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人活在世上,总会对社会、人生、世界有所感悟,发而即为段子。触动“启”、“发”的,往往是一些强烈的感受或感觉,因此,我们的段子,也就难免带上极端化的倾向,比如类似“小时候我们把玩具当朋友,长大了朋友拿我们当玩具”的段子。在精心设计的语言技巧后,这样的感悟,多少有些单薄和苍白,更显得卖弄修辞哗众取宠。

  段子植根于时代的罅隙。快节奏、高压力,让轻松有趣成了很多人的阅读标准。调查显示,国民人均每天的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 既没有时间,又追求轻松,也不愿独立思考,于是,段子“乘虚而入”,以生动的语言、机智的内容,补上了这个阅读和思考的空当。

  严肃的工作和生活之外,需要幽默和调侃来释放压力、纾解情绪。但是,如果对知识的汲取、掌握乃至对世界的认识,一直停留于段子这样浅白甚至极端的阶段,乃至成为风尚,则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这时候,段子更像是“龋齿”——拔去空落落,留着又会疼。

  对段子,或许一笑可也。但欲求真理,欲求社会的进步文明的素养,仍需广博的思考,丰沃的感受。张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