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马克·吐温两次“黄金梦…
马克·吕布:曾拍摄毛主…
马克思信徒总爱把哲学划…
儒家文化的深层结构对马…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
建构多维视野的文学批评…
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
最新热门    
 
马克·吕布的另一面:“有我,你别怕”

时间:2010-4-30 12:53:55  来源:法制日报-法治周末

  阅读马克·吕布

  马克·吕布(MarcRiboud)1923年出生于法国里昂。二战期间(1943-1945年),作为一名工程师,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在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当个业余摄影师。1951年他遇到布列松,布列松非常欣赏他。1953年他加入了布列松等人创办的玛格南图片社(Mag-numPhoto),两年后成为正式成员。1957年他访问中国4个月,1965年和1971年两次再度访华。当越南战争爆发后,他是惟一获得准许进入越南拍摄的摄影师,这段时间他在亚非东欧的许多国家旅行摄影。1976年,他当选为玛格南图片社主席,而在三年后他便辞去了职位。自20世纪80年代后,他循着自己的节奏,四处游历。

  马克是世界的马克。他发表的第一张照片是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当时他在巴黎遇到了布列松,学会使用一种传统镜像取景器,他登上埃菲尔铁塔。正在构图时,一个油漆工出现在他的取景器中……这张照片当时占据了美国《生活》杂志的整版。

  而他的一部分人生属于中国,他在中国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是广州火车厢里的女人。当时他初来乍到,一位体面端庄的女士成为他的摄影对象。

  他对这个新鲜的国度兴奋不已,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的旁观者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邬蕾 法治周末记者 赵国君

  2010年4月23日,“直觉的瞬间”———马克·吕布摄影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亮相的150多幅照片跨度50年,是马克和助手从35万张照片中精心选出的,还有些未曾公开发表过的作品。

  “直觉的瞬间”摄影展所展出的150多幅作品中大部分都与中国有关。从马克·吕布1957年第一次来中国看到的北京的平民生活,再到新世纪后在上海看到各种时尚不断兴起,马克·吕布用镜头为观众讲述了五十多年发展中的中国。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说,马克的作品是纪实摄影的一个标杆,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推荐到中国,他对中国纪实摄影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全都是纪实拍摄,不做任何分析和评判。马克以其独立的观看方式、独特的人文视角以及独到的摄影形式展示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摄影背景,在他照片中,不仅能看到一个充满人道的、善意的行者印迹,还能看到他发自肺腑的对人类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也凸显了他深刻的中国情结。在展出的未曾发表的作品当中,有一张是20世纪60年代拍摄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照片,即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一堂课,马克在复活我们记忆的同时,也让我们记住了一种影像的缘分。

  “我非常热爱东方,远远超过成长的家乡。我们总是被相反的、不同的东西所吸引。但现在所有的事都对齐了,中国再也不是远东,它已经变成远西了。”马克表达着对中国的情有独钟。他20世纪50年代至今20多次来访中国,拍下大量经典照片,见证并记录了中国社会的现状与变化。他曾出版过《黄山》、《中国印象》、《中国:旅行瞬间》等摄影集,1966年《中国的三面红旗》在纽约获海外新闻俱乐部奖。

  1957年 马克拍下毛泽东睡过的蚊帐床,和手插在口袋里的毛泽东的非正式照片。

  1965年 马克在中央美院拍下了雕塑系的课堂上还摆放着裸体雕塑;在天安门拍下了中国民众在抗议美国介入越南战争,背后是胡志明与毛泽东的海报;在上海码头拍到工人正在向右奔跑,方向与招贴画上毛主席领导下向左前进的工农业相反;在中国农村拍摄到一个女子手里拿着一双筷子、一张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写着:“中国成功引爆第二颗原子弹”。

  1971年 马克拍到了周总理做胜利状“V”的姿势,当时法国部长阿兰·佩雷菲特问周总理,在巴黎留学时学到些什么?他伸出两根手指: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另一个是列宁主义。

  1992年 他将镜头对准《小平同志在深圳》的巨型宣传画,拍下脚手架上一名工人为画像着色的照片。

  1994年 他拍下深圳建议人们购买股票的广告,下面是撑伞路过的行人,广告板上的金币则像雨点般落在木质人行道上。

  2005年 他摄下了上海的里弄生活和北京布满传统中国红的紫禁城的墙。

  一种文化与人道的关怀

  王璜生

  马克·吕布(MarcRiboud)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尤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