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文化名人谈世博 王蒙:…
耄耋老人谱写歌曲献世博…
世博会联合国馆第一张悬…
湖南作家写歌《中国欢迎…
1915年成都已有邮政 拍…
“中国恒好·全球华人看…
东航四川分公司成立 世…
世博会河南馆“省礼”钧…
江西武宁布贴《水浒一百…
民国两大总统力挺世博会…
最新热门    
 
让世博成为遗产保护的“课堂”

时间:2010-5-2 10:53: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死’了都要来,这就是上海世博。”这是某媒体报道上海世博会的开篇之语。虽然夸张了些,却也生动地传递出上海世博会对于各国及其民众的吸引力。据统计,世博会召开期间,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将达到7000万人次。如此规模的公众活动,不能不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4月15日,世博会新闻中心已收到近1.4万名记者的注册申请。而外围的非注册记者群体数量或许更加惊人。规模庞大的媒体群所做的涉及广泛的报道,使上海世博会成了一个汇聚海量信息的传播场和“放大器”。其巨大的传播效应,是任何行业都无法忽视的。遗产保护领域同样如此。

  事实上,近年来,我们的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保护理念实现了由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跨越,文化遗产保护的民意基础更为坚实,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然而,这是就纵向而言的,是与以往基础弱、底子薄的状况相比较而得出的。从横向来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基础建设仍然比较薄弱,社会影响力仍然有待提高,现有的条件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别的不提,就以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建设来说,这项关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事项似乎并没有明确纳入管理部门的议事范围,对于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整体的规划,志愿者人数仍然太少,普通民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概念和职责仍然陌生,志愿者在社会上还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有力的支持。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原因诸多,有的还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从能够解决的地方做起。比如,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搭建更多的宣讲舞台,让他们通过公共平台、通过媒体的平台更多地走近大众,让他们义务保护文化遗产的事迹能够让更多的人知晓,从而感动并带动更多的民众参与到遗产保护事业中来。而在这方面,作为传播场和“放大器”的上海世博会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这样做也是可行的。上海世博会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比如,入选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建设案例”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城市是如何成功地处理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的,这无疑给志愿者提供了结合自身体会宣讲文化遗产保护的珍贵素材;此外,世博会期间,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还将举办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论坛,这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以及普通公众亲近遗产保护事业、参与遗产保护事业的绝好机会。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涉博事务中更好地做出安排,给广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以及热心遗产保护事业的公众更多的参与机会,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绝好的“课堂”。

  思 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