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李瑞环:让时光给我们留…
最新热门    
 
李瑞环《务实求理》首发座谈会 部分发言摘登

时间:2010-5-10 12:20:40  来源:天津日报

  编者按:日前,我市召开李瑞环同志《务实求理》一书首发座谈会。会上,10位同志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畅谈了学习体会,交流了学习心得。应广大读者要求,现将部分发言摘发。

  一部增长才干的好书

  方放(市人民政府原顾问)

  李瑞环同志新著《务实求理》是一部富有哲理的重要著作,对于各级干部来讲,更是一部提高水平、增长才干的好书,是一部新的干部必读。该书相当一部分讲话、文章,都是瑞环同志主持天津工作时发表的。可以说,他的务实求理实践,他的务实求理理论,都和他在天津这段工作分不开,即使是他后来的一些讲话、文章,多数也依稀的有他在天津工作时经历、经验的烙印。因此,作为天津人读起来倍感亲切。正像书的后记所指出的,务实求理既是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对文章写作和文风的基本要求,也是作者人生经历、经验的重要体现,给予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第一,务实是瑞环同志的一贯作风。瑞环同志的务实精神是全国闻名的。他从1981年来天津,到1989年离开,大约是100个月时间。这期间,他大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创造性贯彻落实,小到群众生活琐事的关心解决;远至城市的长远规划,近到每天副食品供应和价格,都能做到知根知底,心中有数,处理起来有条不紊,有序推进。瑞环同志坚决反对说空话。他在天津工作期间,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他痛斥那些只说不干,嘴行千里、屁股在家里,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的坏作风,尖锐指出这种坏作风误事、误国、误人、误己。他一贯主张想实招、求实效。瑞环同志提出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他认为,干部想要干成实事、干好实事,不光要肯干、想干、敢干,还要会干。“一种好的方法、一个对路的实招,可以下活一盘棋,可以开辟一条道,可以影响一大片”。瑞环同志有强烈的为民情怀。他有一个为人民办实事“五线交一”的原则:坚持办多数人受益的事,办群众最急需的事,办长远起作用的事,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事,办力所能及的事。围绕这个方法,他执政天津那几年,为群众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

  第二,求理是瑞环同志的显著特点。瑞环同志务实从不就事论事。他务实的方法就是分析矛盾、探索规律。他经常讲要琢磨事,就是琢磨规律、追求真理。他十分重视总结经验,认为总结经验是求理的最好方法。他强调,“理在其中立”,他的务实过程,都有理的环绕,都是求理的过程。他常说认识事物主要是认识特殊性,用一般性指导去研究特殊性,用大理去求小理。他十分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为结合是运用,结合是目的,结合是坚持,结合也是发展,离开结合谈坚持、谈坚决、谈坚定,只能是空话、大话、假话。正因如此,瑞环同志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理”,比如:“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合理地发挥出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等。从历史的长河看,从对后代的影响看,他留下来的这些理的意义更多更大,更为深远。

  第三,务实求理是瑞环同志的成功经验。他认为,务实就是求理,求理就是务实,务实就是研究理儿,求理就是捣鼓事儿,准确地说,务实和求理是一件事。务实求理是他的认识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瑞环同志由一个木匠成长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其成功人生的秘诀就是“务实求理”。瑞环同志的文风特色就是务实求理。他的讲话,人们爱听,高级干部、普通群众都津津乐道。瑞环同志的讲话、文章不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而且犀利无比,寓意深刻,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其成功的经验主要是在鼓捣事儿上下的功夫很大,写文章就是研究事儿,研究事就是鼓捣理儿,每个词都有事实根据;主要是有精气神儿,精气神就是被丰富材料烘托下的真理、新理;加上总是用老百姓的大白话去说事、说理。

  《务实求理》一书浓缩了瑞环同志的成功经验,对广大干部的工作实践,对普通人的成长进步,都是一本难得的好书。需要认真读、刻苦读、反复读。今天,我要向天津的广大读者郑重推荐这部书,希望读者以务实求理的方法和原则来阅读,相信一定有很大收获。

  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一本好教材

  陈晏清(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

  党中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个学习,首先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它的哲学。李瑞环同志《务实求理》的出版,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材。说它是一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