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专家确定“南澳Ⅰ号”瓷…
南澳Ⅰ号目的地和成员引…
专家指“南澳I号”出水…
“南澳Ⅰ号”开始发掘清…
工艺美术大师:南澳I号出…
南澳I号有助于打开明早…
南澳Ⅰ号考古进入古船内…
孙键:未见完整南澳I号…
南澳Ⅰ号“来自哪去往何…
南澳Ⅰ号或从漳州出海 …
最新热门    
 
南澳Ⅰ号现场:五期水下考古人员同一船(图)

时间:2010-5-17 10:29:14  来源:人民日报

  前往南澳Ⅰ号的打捞现场,颇费周折。先是从深圳坐四个半小时的高速大巴到汕头;在长山尾渡口摆渡40分钟到南澳岛后;又坐了40分钟的渔船,才终于抵达南澳Ⅰ号停泊的“三点金”海域。打捞船“南天顺”就静静地“栖”在碧波上。二十几名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队员,就常年住在“南天顺”上。

  就在这里,大约400年前沉没的明代商船南澳Ⅰ号,自2007年5月渔民发现后,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个2010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号工程”,牵绊着无数人的心。

  “今天是难得的好日子。风平浪静,能见度非常好,陆地可以看到10海里,水下可以看到3米。”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范伊然脸上一片阳光。“根据潮汐表,今天预计下水时间分别为上午7到9时和下午1到3时。其实水下考古不怕冷,也不怕下雨,就怕刮风,怕能见度不好。”

  即将下水的王志杰笑吟吟地说:“今天会有8个人下水,每组两人。潜水很危险,每深10米,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所以必须两人一组互为潜伴,还得相对固定。因为在水下,大家只能靠手势沟通。考古更得互相配合,没有一个同伴会将另一个孤单地扔在那个黑漆漆的世界。”

  王志杰来自汕头澄海博物馆,本地人。今天的主要任务是水下画图,标明将出水文物的水下平面图、器物位置,所以潜水时还得携带画板、笔、照明具、尺子等工具。

  五期的人都在这条船上了

  13时,负责水下摄像的李滨准备第一个下水。李滨在这个20人的考古队里算是老大哥。

  198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合作举办了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被称为水下考古的“黄埔一期”,截至2009年10月,已办了五期,目的就是将潜水条件优越的考古学家训练成水下考古工作者。

  在南澳Ⅰ号考古队里,“黄埔五期”,每期都有人,李滨是第一期的前辈,目前在水下摄影摄像方面都是顶尖的。考古队的两个队长——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孙键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崔勇,也都是一期的同学。1989年,全国只有11名水下考古队员。经过十几年,现在水下考古已有上百人的队伍。

  每次下水前,都有两个队员帮助把负重背上。一对高氧双气瓶,重量可达30公斤。而记录员就在旁边认真记录下水人的名字、下水时间、出水时间,主要负责的作业,以及下水时的气压,出水时的气压。

  27岁的金涛是今天的记录员,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1989年“南海一号”水下考古时,他还是小学生,但立刻就喜欢上了考古,如今梦想成真。他是“黄埔五期”的,不仅有水下考古的证书,还有出水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培训证书,是个多面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