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秦陵博物院门票拟涨价 …
希特勒相册60年后重现 …
山西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
法博物馆毕加索等名画失…
展示五岭地区特色文化 …
中国最大旧石器博物馆竣…
国际博物馆日 享“文化…
“国际博物馆日”:参观…
特色博物馆正涌现 “世…
“世界博物馆日”: 网…
最新热门    
 
对博物馆说“不”的理由?

时间:2010-5-29 11:13: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5月18日,第34个“国际博物馆日”,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鉴宝、宣传、免费开放的活动与仪式,然而,年轻人进博物馆的寥寥无几,小型博物馆几乎“零接待”的案例又再次被推到舆论的浪尖上。

  不可否认,随着这几年对博物馆的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免费参观的逐步推出,对于公众走进博物馆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据统计,去年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达1447个,与免费前相比,前来参观的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外出务工人数成倍增长。然而,即便有些地方大打文化牌,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即便有鉴宝节目和寻宝活动的四处游走,即便免费参观已经推倒挡住低收入群体进入博物馆的那堵墙,然而,真正在博物馆里享受到博物乐趣的人并不多。

  “看不懂”是笔者常听到的一些不喜欢去博物馆的朋友们的抱怨。历史的钩沉、文化的纵横捭阖、科学技术的乾坤挪移,如果不是有专业的研究或是提前做足功课,单凭展品上的铭牌是绝对感受不到博物的乐趣。即便是有电子导游的配置甚至是志愿导游的讲解,程式化的导游词、缺乏前后勾连的残章,并不能触发观者持续的兴趣。况且导游并不是每个参观者都能享有,这就难免造成了“看热闹”的境况。一些专业性太强的,比如古观象台,人们连热闹也看不得,徒留下一个博物馆看不懂、没意思的印象,浮光掠影地走过,并成为下次对博物馆说“不”的理由。

  “重展示、少互动”在大部分的博物馆中也不少见,像中国科技馆等与观众能实现有效互动的博物馆太少。参观博物馆与参观陈列馆如出一辙,历史就那样死寂沉沉地堆在那里,你站在它们面前,却没有对话的通道,一堵镌刻着历史记忆的墙矗立在那里,单凭自己的力量,你读不懂也打不破。

  因此,对于使用闪光灯拍那些文物的游客,对于那些用手指在玻璃陈列柜上指指点点的观者,人们的责备或许真的没必要那么多,或许他们真的不知道有禁拍、禁摸的守则,即便博物馆将参观须知印在了入口处和参观券的背面。这只能说明让博物成为观众的一种乐趣,仍然差得太远。

  博物馆外面的那堵墙已经推倒,里面的那堵墙看起来却更加高耸、坚固。不要去寻找资金、人员不足这样的万用借口,不要去使用中国公众素质不高这样的万能逻辑,就像一个人的营养匮乏绝不是一日之功,一个民族博物情趣的欠缺也绝非一日之欠。我们在基础教育中是否真正鼓励孩子有一个宽广的视野了?我们是否在认真汲取前人的成果并拥有创新精神了?

  看来,让公众真正进入博物馆,还有许多事要做,还有许多路要走。

  尹晓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