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四川珙县引资10亿打造“…
裴钰:文化旅游发展的瓶…
北京向世界城市迈出第一…
都江堰市旅游主要指标全…
国家图书馆将辟少儿馆区…
国家文物局:玉树地震损…
11个国家级景区争当3D电…
国家大剧院举办首届少儿…
2010年度市旅游工作总结…
山边悠喜子:731是国家性…
最新热门    
 
国家旅游局局长:用大旅游推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

时间:2010-5-30 11:33: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裴钰: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与安徽亳州的“烦恼”

北京向世界城市迈出第一步 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背景:

  世界旅游旅行大会(WTTC)是全球旅游业的商业领袖论坛组织,其成员包括全球旅游业中近百位最著名企业的总裁、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作为全球范围内代表世界旅游业界企业的唯一机构,对全球旅游业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和见解。世界旅游旅行大会着力于提高公众对旅游行业作为全球最大产业的认知。

  “全球旅游正在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这需要我们用更加睿智的眼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努力增进人类福祉的进程中提升旅游业的整体价值。”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第十届世界旅游旅行大会(WTTC)期间表示,旅游业不仅是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产业,而且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文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增加社会福祉的综合性产业。

  本次大会于5月25日~27日在京召开,主题是“旅游,世界第一大产业,迈向新领域”。来自不同国家的WTTC会员、有关国家政要、各国旅游界代表、旅游学术界专家等出席了会议。

  旅游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

  根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的测算,旅游已经超过汽车、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世界经济中产出规模和就业容量均位居前列的产业。尽管目前还面临着环境和社会的诸多挑战,但任何一次危机发生后,旅游业的复苏是最快的。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事实证明旅游业是复苏快,持续发展能力强,对世界经济贡献很大的产业。

  旅游业就业层次多,吸纳就业能力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到2020年,全球旅游业可以提供3亿个直接就业岗位。在我国,旅游业的直接从业人员有1100万人次,同时还创造了约5000万人次的间接从业机会。

  中国旅游业对世界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邵琪伟介绍,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稳定增长的居民收入促进了中国出境旅游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国。2009年,我国为国际旅游市场输送了4766万人次的客源。

  “尽管今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可能会达到60亿元,面临较大压力,但中国政府仍将持续保持有序发展出境游市场的政策。”邵琪伟说。据预测,5年~10年后,中国国内旅游会达到2.8亿人次/年,入境旅游达到1亿人次/年,特别是出境旅游将快速增长,达到并超过1亿人次/年。

  “按照现在的测算,1个中国游客平均在境外消费额为1000美元/次。也就是说,五六年后中国的游客在境外要消费掉1000亿美元,这1000亿美元是现实可计算的,它背后会拉动一个产业链的发展。”邵琪伟说。正是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使得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重视中国。

  邵琪伟表示,世界旅游组织的秘书长和一些主要旅游国家的旅游部长们都认为,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非常正确的、有力有效的措施。在全球旅游业普遍显现颓势的情况下,中国旅游业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这样一个增长势头会影响到亚太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这对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稳定的支撑性作用。

  旅游业发展正在进入国家战略体系,并将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

  中国政府于去年年底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意味着,旅游业发展正在融入国家战略体系,中国旅游业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

  邵琪伟告诉记者,要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近期必须要完成几个工作。

  在整个旅游业的布局方面,要用大旅游的思想来推动发展,必须使旅游业更好地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比如,要和第一产业——农业协调发展。“我们现在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中国的旅游资源70%左右在广大的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一部分还在贫困地区。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邵琪伟说。此外,要和第二产业——制造业结合,依托现代工业的发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