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我们都弄丢了精神故乡
儿童节,我们该如何守望…
我们走进“TA时代”:双…
“人造细胞”问世 专家…
“60后”作家:我们更关…
鲍鹏山:为什么抬高孔子…
《自然》:量子信号放大…
黄山西溪南村负责人:我…
李瑞环:让时光给我们留…
数字时代来临,我们准备…
最新热门    
 
我们能接受真实的季羡林吗?

时间:2010-6-5 11:03:4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最近,《我和父亲季羡林》的出版掀起轩然大波,由此,在季羡林先生声望达到顶峰之际,对其进行的价值评估已经开始。大师还是凡人,舆论各执一端,尽管季羡林生前力辞“国学大师”等桂冠,但媒介似乎还是倾向于将他定位为文化大师。在五四一代文化人凋零之后,季羡林不知不觉成为全社会追捧的文化明星。他多达百余个的头衔及名誉头衔,就是这种热度的最好注释。

  在有意无意省略掉季羡林的人生历程后,他的学问与人格凸显在大众面前,赢得持续的喝彩。传记作者匍匐于季羡林文字的言说前面,写出了厚而无味的历史。这当然不能全然怪罪于作者。

  神像既立,是断然不许推倒的。他们要让读者从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经历里获得正确的知识。至于传主的真实面貌如何,倒在其次了。活人与死人的纠缠,催生了一大批伪传记。在作者和传主方完成勾兑之后,读者沦为最大的受害者。

  季羡林本来也不例外。但他的儿子猛然击碎了这个领域的潜规则。就是新星出版社推出的这本《我和父亲季羡林》!季承在父亲逝世一周年前夕,抛出了这本斟酌多日的回忆录。他以“盖棺论定”自许,为我们勾勒出一副享有盛名的学者的人生略图。在本书里季羡林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早年的心结——寄居叔父家、无爱的婚姻、母亲早逝,塑造了他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他的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又使他身陷一个女人设计的阴谋泥沼而难以自拨。

  本书彻底颠覆了被社会塑造的“大师”的完美形象,还原了一幕幕诗意后面的血泪。外界猜测不休的父子恩怨也有了新的注释:季羡林竟然因忌恨儿子孝敬母亲而心生醋意。

  这样一个季羡林,是许多读者所不愿意看到的。评论家厉鬼先生声称,季羡林的缺陷是一个正常人的缺陷,并未超出人之常情的范畴,他认为,作者季承由于不能正确看待伟大人物的“无情”,而对自己的父亲做了诛心之论——这种父亲形象尽管真实可信,却是多余的,因为社会和拥戴季羡林的人们不需要:我们只需要吃去泥土洗干净的萝卜,不需要连泥带土的原萝卜。

  不同的角度导致截然相反的结论。无可讳言,我们习惯于定义人生的心理定势,最能打动我们的是那些单线条的卓越人生传记,而不易接受一个复杂的生命史实。这或许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它至少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在我看来,这本书真实得近乎残忍。它似乎悖离了“子为父隐”的儒家传统,但作者残忍的笔触实则包含着一颗挚爱之心,他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他也希望读者能够接受一个有缺陷的季羡林。这当然是读者的福祉。

  季羡林一生的性格悲剧在此找到了真正的谜底。一个缺少父爱的儿子眼里没有伟大的父亲,但这并不是一本被怨气左右的愤懑之作,作者既写出了父亲和家庭的隔膜与冲突,也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真正的理解。

  《我和父亲季羡林》不是一本让人愉悦的书。怎样写光耀千秋的父辈?子为父隐的儒家道德伦理,因此书的出版而面临巨大挑战,回答这个问题的时机也因此到来。给全社会一个真实而有缺陷的生命,还是继续维护一个伟大而空洞的名流形象,并不仅仅是对中国传记作者以及名人之后的考问,我们到底需不需要一个真实的人物,才是问题的根本。

  老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