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邹静之:《康熙微服私访记》如果可能会续写下去

时间:2010-6-11 11:44: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邹静之是影视界一棵摇钱树,不论《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还是《五月槐花香》,在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乐子的同时,也让投资方赚得盆满钵溢。

  静之又称“之大爷”,但此大爷没有一点架子,个子不伟岸,肤色不性感,眼睛虽小,若电——其实,静之本身就是电,是那种直流电,跟你掏心窝子,人好,文好,脾气好,可谓文娱界的“三好生”。有人说他是继老舍之后又一个全能选手:能诗会文,偶然“触电”,火得一塌糊涂,玩话剧,弄歌剧,小说、散文、诗歌更是手到擒来。“之大爷”下过乡,插过队,曾是手艺人,会泥工、瓦工,曾苦练8年小提琴,文学界著名男高音,一嗓子可以吼到高音C……这样的爷,不成名都不行。

  采访静之是在一个剪剪寒风的下午,我比黄昏提前两个小时抵达邹府,静之刚从创作室出来,脸上泛滥着写作带来的兴奋与疲惫,这些年来,不管怎样,之大爷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写上两个小时,仿佛康德散步,小城哥尼斯堡居民都可以对家里的钟表了。那天,之大爷给我的印象仿佛一位铁匠,刚从铺子里出来,窗外偶尔响起的爆竹,仿佛是他把一块刚打出来的铁,“呼”地扔水里淬了一把火。说之大爷是铁匠,并非空穴来风,是他一手打造了王刚、张国立、张铁林这荧屏“铁三角”;而从诗歌转到电视剧也是“铁拐李”——铁定转得有理;当然,《铁齿铜牙纪晓岚》也铁定让邹静之火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至于说静之是金牌编剧,是棵摇钱树——且是常青树,每个剧本的收视率与回报率都是如山之“铁证”。当然,在稿纸的荒原上,静之的圆珠笔也仿佛王进喜的钻头,打出了影视界的一个又一个大庆油田,从这个意义来说,之大爷,影视界的铁人也。

  左手抒情,右手叙事

  大卫:见到你总要提到《康熙微服私访记》,怎么会从诗歌转向了电视剧?

  邹静之:说来话长,我最早走上文坛是一个很小的小说,发在《北京晚报》上,这是我的处女作。紧接着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写诗歌了,对诗歌的热爱一直延续到现在,最愉快的还是看诗歌。写诗大概十多年,之后在《诗刊》当编辑,后来写随笔,小说,紧接着就开始写影视,最早播出的是《康熙微服私访记》。

  大卫:你是1994年开始“触电”?现在从电视剧转向了舞台剧?

  邹静之:对。从1994年的《琉璃厂传奇》开始,2003年非典的时候就不怎么写电视剧了,改写舞台剧。

  大卫:你的话剧《我爱桃花》在非典的时候,连续演出了一百场,后又去日本、意大利演出,这几年你又“炮制了”了话剧《HI可爱》、《莲花》、《操场》;歌剧《夜宴》、《西施》以及京剧《新白蛇传》等,你如此特别迷恋舞台剧,可谓“舞”林高手。

  邹静之:我原来有一个想法,想不断地靠改变文体来增加写作的新鲜感。现在我觉得不仅仅是这样的,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能写诗歌也能写电视剧、歌剧,很多人不可能兼顾。

  大卫:从雅到俗?或者说大俗就是大雅?

  邹静之:不是,有的人不屑于叙述,对情节特别抵触,或者是认为它不高级。但是我呢,抒情与叙事都各得其所、各得其乐……我看过老舍写的小说,也看过他写的戏剧,甚至看过他写的大鼓词,突然明白,我为什么突然就能写舞台剧,是得益于既写过纯文学又写过影视剧等“俗文学”,再来写舞台剧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圆珠笔写作:献给无限的少数人

  大卫:你一直在用笔写作?

  邹静之:对,和电脑相比,我对笔更有感觉。从甲骨文到金石文、毛笔、活字印刷,以至于钢笔、圆珠笔、到现在的这个键盘时代,书写工具的改变,意味着速度越来越快,写出的东西也越来越不讲究了。鲁迅那一代都是用毛笔在写,我看过他的手稿,(19)30年代写作速度就是不一样,因为他边写边蘸,有优美的停顿,有思考的节奏,所以他的文风是这样或者是那样。

  大卫:以笔划分,你属于哪个时代?

  邹静之:我属于圆珠笔时代。我写的大多数作品,现在从底稿看,除少部分是钢笔之外,百分之九十是用圆珠笔划拉出来的,我就不用蘸着写,可以一根一根把笔抛掉,所以写的速度和讲究的程度,我认为就没有上世纪30年代的那种文风好,跟古人就更没有法比。

  大卫:用圆珠笔,你最想写的是什么?

  邹静之:我一直想写关于“北大荒”的长篇小说,我认为是压箱底的,现在抛出去的也许不是成色最好的,但我总觉得我箱子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