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邹静之:《康熙微服私访记》如果可能会续写下去

时间:2010-6-11 11:44: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里有一大块的宝石,闪闪发光在等着我呢。但我又无端地害怕,有一天打开箱子,变魔法似的,这块宝石倏地变石头子了。

  大卫:怎么会这样?

  邹静之:现在正处于信息泛滥的键盘时代,每个人都要语不惊人死不休才能杀开一条血路,我得在浩如烟海的成千上万的战士中搏出位,我怎么才能搏出位?原来的温良敦厚也好,讲究也好,细致也好,都没用,因为你要讲究你就被淹没了。这是我前一个阶段最痛苦的一件事。但是特别奇怪的是,最近看了大都市版的昆曲《西厢记》,让我如痴如醉……不仅仅是我,旁边的年轻人也如醉如痴。

  大卫:《西厢记》给了你力量?

  邹静之:或许吧,我突然又觉得原来的那种“害怕”太悲观了,担心也是多余的。我最近看了欧洲的两个电影,《革命之路》和《摔跤王》,按常理说是两个很闷的电影,但却非常打动我的心。

  大卫:这种很闷的电影一般来说,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

  邹静之:对,献给无限的少数人,这话有意思,我原来的害怕可能源于我太功利了,或者说我写的东西太想让别人看了。至少是希望有人阅读了。现在不了,至少放下了,借助别人的眼光去肯定或否定自己,那太不自信了。压箱底的东西只要我认为它是钻石,那它就是钻石。

  大卫: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你现在越来越为自己内心去写作了?不再为票房和收视率了?

  邹静之:不是。我现在越来越想写那种内心饱满,核桃仁一样满得不得了,砸开是一种惊喜的东西了。

  《康熙微服私访记》

  还要续写下去

  大卫:《康熙微服私访记》给你带来什么呢?名声?财富、更多的累?

  邹静之:咱写东西的哪能用得上财富这个词呢,最多就是衣食无忧了。

  大卫:上次听一作家说,邹静之的收入是作家里面最高的。

  邹静之:他们爱判断这些事,我现在还住在公寓里。说我收入高,那是因为电视剧,这是对我的写作的肯定。我觉我比那些年轻的编剧挣的钱都少,他们的量比我大多了。尤其我这几年是负增长,有两年没有写电视剧,收入大减。

  大卫:电视剧以后还写吗?

  邹静之:还要写。

  大卫:《康熙微服私访记》还要往下续吗?

  邹静之:如果可能的话,会续,因为这次已经续《铁齿铜牙纪晓岚》第四部了。

  大卫:业内人士说你最好的电视剧是《五月槐花香》,说它可以穿透时间。

  邹静之:《五月槐花香》文学性更强。是现实主义的一个作品。新写的《倾城之恋》,这个文学性可能还是很强。

  大卫:我上次跟北京广播学院一个教授聊天,他专门研究你的台词、他说你的台词国内编剧界无人能比。

  邹静之:那是他的说法……我谢谢他。

  失败和不专业是两把梯子

  大卫:你有意把王刚、张铁林、张国立搞成“铁三角”?

  邹静之:不能这么说,因为没什么意义,人家离开你一样活,当然你离开他们也一样能写出东西,编剧和演员都非常重要。我们相得益彰,他们喜欢我的剧本,我也喜欢他们的表演。

  大卫:跟张艺谋合作《千里走单骑》,有什么感受?

  邹静之:我觉得“合作”这个词就是坚持和妥协。有必须要坚持的,有必须要妥协的。《千里走单骑》是非常不错的合作,我也从张导那儿学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对他的工作流程。

  大卫:你现在是重庆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导师,你对考影视表演,做演员梦的学子们有何建议?

  邹静之:我觉得考试仅仅是一条出路,我所认识的“铁三角”除张铁林外,王刚与张国立都不是影视学院毕业的。

  大卫:你也不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

  邹静之:别说北大中文系,我都没学过编剧,我认识的很多编剧也都不是编剧科班出身的。侯宝林说过一句话,好演员是地里长出来的,他说的地就是撂地的地,就是打场的,郭德纲也是地里长出来的,好的“二人转”演员都是地里长出来的。

  大卫:比如小沈阳?

  邹静之:对,他们天天演出、接触观众。日本有一种教编剧方式,就是天天让你抄好的剧本。

  大卫:就像学书法临帖一样?

  邹静之:对,就是变相临帖,我曾经跟我的学生说,看到一个好的电影,你就口述,一边放一边口述,你口述个10部、20部你就会写了。写剧本也不要怕失败,其实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