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南京佛顶骨舍利何处安放…
佛顶骨舍利为何出现在南…
佛顶骨舍利将在南京栖霞…
瘗藏千年佛顶骨盛世重光…
启请佛顶骨新发现多 千…
南京举行佛顶骨舍利盛世…
佛学家:佛顶真骨重光凸…
南京云锦特为“佛顶真骨…
73岁金属工艺传承人打造…
“佛顶真骨”在南京栖霞…
最新热门    
 
迎佛顶真骨被堵司机双手合十 首批瞻礼1000多人

时间:2010-6-13 12:30:01  来源:现代快报

  密藏千年 佛顶真骨南京重现人间

  佛顶真骨呈灰褐色,蜂窝状,直径5厘米左右

  6月12日,第5个“世界文化遗产日”收到一份来自中国的厚礼!

  上午,南京古栖霞寺举行了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法会。密藏千年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等一系列圣物重光于世。这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佛顶真骨,这次重光活动迎来了海内外108位高僧大德以及四众弟子数千人。能够在中国发现佛顶真骨,再次显现了中国在世界佛教界的重要地位,也因此奠定了南京作为“中国佛都”的地位。

  □快报记者 朱俊俊 陈英

  [迎请]

  被堵司机望着车队双手合十

  昨天早晨6点,记者就来到了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此时朝天宫的东门口已经站了许多人,他们统一穿着咖啡色的居士服,排成四队,分列在门口,手持鲜花,双手合十,口里念着佛号,神情非常虔诚,现场显得非常庄重。

  一位姓张的居士告诉记者,她是江宁人,昨天早晨4点多就从家里出发了,先来到鸡鸣寺,随后由鸡鸣寺的师父带着,来到了朝天宫东门,这里将是迎请佛顶真骨的正出口。

  对于佛顶真骨的保护,完全是“外松内紧”。在朝天宫外,看不出任何异样,门口立着两名保安,查验进出人员的工作证。但在接近供奉佛顶真骨的房间,每隔20米左右就站立着一组保安,警惕地看着来来往往忙碌的人。

  6:50,门前广场开始清场。不久,大报恩寺考古领队祁海宁戴着洁白的手套,捧着装有佛顶真骨的金棺银椁以及感应舍利的锦盒缓缓从库房里走了出来,将锦盒安放到条案上。

  7:30,迎请法会隆重举行。庄严的时刻正式到来,天空也是一片晴朗,下了多日阴雨的南京一扫阴霾。

  7:50,迎请法会结束,栖霞寺住持隆相法师跪拜之后,小心翼翼地捧起了锦盒,向朝天宫的东门走去,传义和曙光两名法师随行两侧护卫。

  走出东门,隆相法师走上了早已等候在门口的一辆考斯特车。这辆车早已装饰一新,车身由鲜花装饰,还有大大的“佛”字。

  根据制定的迎请路线,从朝天宫出来后,要从建邺路一路向东,没有任何绕行,寓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一种由西到东的过程。但从建邺路一路向东,必须要经过白下路,而白下路是一条由西向东的单行线。

  为了确保佛顶真骨的安全,交管部门沿路采取了“一级安保”措施。当车辆经过某个路段时,该路段的双向车辆都不允许通行。但考虑到尽可能不扰民,交管部门决定,护送佛顶真骨的车队经过时,同向行驶的小车将不限制,只不允许货车进入。但其他道路交汇过来的车辆,在车队经过的时候,必须在路上停下来。

  虽然昨天的迎请车队让周边的道路暂时拥堵,但许多司机都表示理解,而且有的还很兴奋。一些被堵在路上的司机并不着急,当他们看见前面的车队,有鲜花和“佛”字,都知道是运送佛顶真骨的车,一些司机虔诚地双手合十,目送车队渐渐远去。

  [启请]

  装舍利的琉璃瓶非一般大

  8:40,迎请佛顶真骨的车队到达了栖霞寺的门口。当隆相法师捧着锦盒下车的时候,一名僧人立即举着华盖,站到了隆相的身后,还有的执幡,这是佛教的最高礼仪。

  在佛顶真骨快要进入栖霞寺大门前时,早已等候在门口的居士,手里捧着鲜花,列队向圣物礼拜。而与佛顶真骨在地宫相处了1000年的阿育王塔早在之前就被请到了栖霞寺。两件圣物在栖霞寺重逢。

  启请佛顶真骨的地方在栖霞寺的藏经楼,央视记者早上先行探访时,这里的温度是20℃,相对湿度是80%,就是模拟地宫的环境,保证在启请的过程中对文物只有最小程度的伤害。

  上午9点,隆重的启请开始了!隆相法师将装有金棺银椁的锦盒交到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的手上,由他放置到法堂宝位上。除去上面的黄色锦缎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长方形锦盒,揭开盖子,里面是两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锦盒。将两个锦盒的盖子拿掉,真正的“主角”才现身,一个盒子装着方形银函,另一个盒子里就是金棺银椁。

  负责启请的是大报恩寺考古领队祁海宁和他的助手。

  两个盒子,先启请哪一个?只见祁海宁面对着两个盒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