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福泽谕吉《劝学篇》与张…
最新热门    
 
张之洞曾任“山长” 百年中学校园见证教育发展

时间:2010-6-21 12:44:34  来源:广州日报
  执信中学建于1921年,目前的校址于1927年秋启用。不少广州市民都知道沙河大街也有一个朱执信墓。张水平告诉记者,此墓原为衣冠冢,1936年内因位于广州市先烈东路127号的原朱执信墓有白蚁,将朱执信遗骸迁入现执信中学的朱执信墓,而原墓作为衣冠冢。

  执信先生墓地周围大树环绕,有石狮守卫。张水平告诉记者,学生每年清明时节,必定会到先生墓前献花,举行纪念活动,大声朗读祭文。毕业之时,也必定会到先生墓前献花,这已成为一项传统。

  创“六三三”新学制

  作为国民革命政府创办的学校,无论在学制及思想上,均走在当时的前列。据校史记载,执信中学建校初期,已在全国推行新学制。自创办开始即实行“六三三”新学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到1924年,高中分甲(文)乙(理)两部,均实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学生需学习国民要义、经济思想、军事教育等等,由于时局混乱,女生还需要学习看护知识。在操行上,执信学规强调“尊重他人之人格及自由 ”。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社团活动:学校成立了“对外后援会”、“平民学校”、“平民识字学校”等组织,通过演讲、办刊物、免费教育等途径,以响应国民革命政府发出“一致共同奋斗方能完成革命求得中国自由平等”的倡议,唤起民众一致对外。

  培正协和:

  清末教会学校 北欧建筑风格

  广雅书院兴建同一时期,中外基督徒所办的教会学校亦相继出现。真光、培正、协和、培道等学校,正是清末教会学校的代表。

  建筑基本与华侨有关

  培正中学最早创办于1889年,如今位于东山培正路2号的校址正式启用于1907年。培正校园内,所有的广州市文物保护建筑,基本上都与“华侨”有关。例如建于1929年的“美洲华侨纪念堂”,由美洲华侨捐资建成。又如建于1932年的澳洲楼,共三层及一地下室,由澳大利亚华侨捐资兴建。校内“古巴堂” 是由古巴华侨捐款所造。原来,在培正创办之初,是采用募捐的办法筹资的,主要是:无论教内外人士及中西人士有乐捐银500元及劝捐银1000元者,得推荐一人入学肄业免收学费。捐款超过此数者,均按数递加。因而,吸引不少港澳同胞和华侨乐捐。

  培正伫立在“东山”上,协和则建于“西山”之上。协和中学建于1921年,初时亦是教会学校,校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协和堂、道恩堂、毕惠馨堂、碧卢堂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传达室。协和中学党委书记蔡焯基对教会学校的建筑颇有研究,他发现:“无论是培正还是协和,建筑物均倾向于北欧风格,色彩多用砖红色。建筑多向北面,且仅北面有走廊”。

  读《圣经》也习“八股”

  教会学校学什么内容呢?根据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记载,清末民初广州教会学校所编配的课程,除了注重基督教的《圣经》,也随当时的学习风向,兼授八股诗赋。当然,属于“新学”的自然科学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物理、化学、数学、地理、体操、劳作等课程。

  在1925年以前,广州的教会学校大多数教师是基督徒。除了注重宗教教育和一般的学科外,还特别推崇英语,几乎成为半英语学校。在培正中学的很长岁月里,除了本国语文一课外,其他各科都多用英语教授。

  班主任、日志制上世纪20年代已有

  在前身为图书馆、现以改造为校史博物馆的广雅“冠冕堂”,记者就发现,原来班主任制、日志制等上世纪20年代已存在。当时,中国著名教育家梁漱溟担任广雅的校长(当时曾改名省一中),他所创立的“三制”对广东乃至全国教育界都有很大影响:一是班主任制,每班设班主任一人,与学生同吃同住,负责主持该班的教务、事务、训导。二是“日志制”,学生每天坚持记日记。三是“晨操制”,学生每天早晨起来集体做操,进行体育锻炼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