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实施少儿图书精品战略:…
振兴中国足球?还需重塑…
中国的“凤姐文化”愚弄…
中国最美梯田:传承八百…
新中国法定假日浸染着民…
学者:挽救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文化之旅大力弘扬客…
古书证明中国人发现钓鱼…
作家熬成“坐”家健康亮…
中国电影要不要与好莱坞…
最新热门    
 
中国少儿出版“走出去”:成功的几率最大?

时间:2010-6-22 12:50:4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为中国出版人,时代赋予我们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中国正在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而在这一庄严而神圣的前行中,我们每一个见证者和亲历者,无不为之自豪和荣耀!

  自我定位 出版商+媒体+品牌运营商

  童趣在这一进程中,要做的事情很多,也能够在很多的事情上有所提升。那么,多年来童趣的目标和追求是什么?童趣如何看待出版强国进程中的自己?

  童趣是一家专业少儿出版机构,16年来专门从事少儿书刊出版。我们的追求是实现本企业的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我们的自我定位是出版商+媒体+品牌运营商。我们的产品定位是阳光、健康、向上,制造快乐是童趣人不变的目标。我们的价值观承袭丹麦母公司,即开放、激情、雄心。我们相信故事永远是儿童出版的核心所在。

  终极目标 发展原创书刊打造中国品牌

  出版者如何与出版强国的发展目标成功对接?从产业结构、生产机制、品牌企业、创新体系、市场体系、竞争机制到人才队伍等,都是作为一个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战略性问题和焦点性问题。童趣在上述诸多方面均有着自己的思考、设计、感悟与体验,今天仅抓住引进与本土开发的关系这一点与大家分享,试给出一个解题方案。

  从国外引进优秀的书刊是童趣初创时的主营方向,然而引进来从来都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发展原创书刊,打造中国品牌才是童趣人的心愿,才是我们多年来的努力方向。16年过去了,童趣书刊在引进与本土开发的比例上出现了本质的变化:1994年~2002年,90%的国际书刊出版;2003年~2006年,15%的本土原创作品出现;2007年~2009年,引进与本土原创并举,占比为55∶45。

  开发模式 引进与原创并行

  在引进产品的本土化开发方面,童趣早已形成了独特的全方位开发模式。

  模式一:予我砖瓦,筑起大厦。利用国际品牌的有限素材,策划设计出原本并不存在的一系列图书,此为童趣引进产品本土化打造的模式之一。《小火车托马斯故事乐园》当年销量逾百万册,殊不知这套图书在国外没有范本,而是童趣根据国内孩子和家长的阅读习惯和购买偏好,选择、整合可用素材,开发出的新品。

  模式二:蜂舞花中,香蜜自得。讲一个极端的故事,52+74+116=1,即52种图书,74期杂志,116种公主故事,终于炼成了童趣的《女孩子必读的100个公主故事》这一畅销书。该书自2007年上市以来,累计销售30多万册。

  模式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模式是将知名的国际品牌形象与百分之百的本土内容巧妙地对接,相得益彰。《迪士尼小学入学准备》、《幼儿智能开发》等系列是此类开发的典范。

  模式四:入乡随俗,全盘中化。这种模式是地道的本土原创,中国作家、画手、功夫,从内容到形象实现全方位原创开发。这种模式是中外出版合作上一种质的飞跃。如今年4月,童趣携手迪士尼、国内一线儿童文学作家杨鹏,推出《米奇漫游中国》之《功夫米老鼠》系列图书。

  走向蓝海 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展现

  在《童趣五年战略规划》中, “走出去”已成为战略目标之一,相关操作性方案正在设计中。

  现有产品“走出去”。选择具有潜力的本土影视互动书刊,借影视播出的强劲推动力,输出书刊版权,如喜羊羊系列。

  专有产品“走出去”,需要倾力打造。童趣目前正在策划制作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系列产品,纸质+多媒体呈现形式,以版权输出+项目合作的方式输出。

  借船出海,乘风破浪。这种模式是利用国际品牌已有的广泛认知度,开发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产品,推向世界。《功夫米老鼠》是这种出版模式的首次尝试。今年7月此系列将在香港等地推出,新加坡等华语地区的启动问题也已提上日程。

  资本“走出去”。音乐,几乎不分国界,世人皆爱;儿童书刊,如同音乐一样,可以引起全世界孩子的共鸣;就这一意义而言,中国少儿出版最有率先走出去的可能,而成功的几率也最大。

  侯明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