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吴冠中的“一”“百”“…
吴冠中遗体在北京火化 …
吴冠中遗体火化 未开追…
陈丹青:记吴冠中先生
最新热门    
 
祭吴冠中:六十年“非主流”画者 艺术何为?

时间:2010-7-2 12:48: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艺术何为?

  ——祭画者吴冠中

  他的一生独钟艺术这一件事,除此无任何爱好。他视画画的形式之美高于一切。然而在“内容决定形式”“一切为政治服务”的年代,“单纯地画画”几乎是不切实际的奢望, 在与体制和政治环境无奈的纠缠中,他执拗而孤独地遵守着内心的“艺术之美”

  六十年“非主流”画者

  吴冠中并不是故意要跟体制作对。他只是觉得在法国那么多年,想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在那样的意识形态下,他的艺术不可能成为主流,体制就没那么吸纳他。”

  本刊记者/杨时旸

  北京蒲黄榆地铁站门口有一片极为嘈杂的路段,小贩把仿制的LV包挤满便道,荒腔走板的歌手在为商场开业吆喝,穿过这段满是果皮和痰迹的街道,向左一转,是一片建于2000年左右的小区,楼房外墙斑驳,没有保安更无须登记。走进去,凉面摊子前坐满喝啤酒的房产中介,有老人在楼下遛狗,问他们,“知道吴冠中住在这吗?”他们回答说,“哦,那个画画的,死了吧?以前看他有时候在这溜达,总有来录像的。”

  这是6月26日傍晚,小区一如既往的平静。居民们从报纸上知道,前一天深夜,自己的邻居吴冠中去世,在悼念的报道中,他被称为“大师”。

  难以融入主流的法国留学生

  走进楼内,楼道狭窄,电梯逼仄,只能勉强容下五人。吴冠中家门紧闭,屋内安静。他的大儿子开门问明记者来意,颇有些为难,“我母亲身体不好,她还不知道。”客厅墙壁上挂了一张吴冠中的黑白照片,前面有些鲜花。

  吴冠中的夫人在卧室问,“谁来了?”儿子们就走进去说,“有人来照相,没事。”把老人再哄回屋内。这位陪伴吴冠中走完一生的老人,因脑血栓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到此时,她仍以为老伴还住在医院。

  逝者生前工作过的清华大学发出讣告,称吴冠中为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并提及了他的中共党员身份以及政协常委的头衔。这是“组织”对于吴冠中的盖棺定论,但六十年前,吴冠中回到中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体制与这位画家之间似乎一直缺乏润滑。

  1950年,经过多日考虑,公费赴法留学已4年的吴冠中决定回国。那年他31岁。对于新政权,吴冠中和其他留学海外的年轻知识分子一样,向往中混杂着恐惧。

  经香港回到老家宜兴不几日,吴冠中就急忙奔赴北京。教育部归国留学生接待处设在西单旧刑部街,这是为留学生联系工作的部门,也是吴冠中进入新体制的第一个必经站。首次到京的吴冠中看到了自己想象中的故宫和红墙,也看到了“行人如蚁,一律青灰衣衫。”他感觉自己的西装革履残留着太多法兰西的气味。报到完毕,他直接去往东安市场,买了一套蓝布制服,换下西装,“才可自在地进入人群。”这个微小的细节成为了某种预兆,从此,吴冠中开始努力与体制磨合,但始终不得要领。

  最初,吴冠中本想投奔当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刘开渠,回到杭州母校任教,但在北京友人家中意外碰到同学董希文,两人叙旧的第二天,董希文挑选了几张吴冠中所作人体油画带走。十天后,董希文将画还回,并告诉吴冠中,“中央美术学院已经同意聘用你。”

  彼时,央美由徐悲鸿主持,因其一味主张写实,所以与杭州系学生水火不容,而吴冠中自法国时便看重绘画形式美,他问董希文,“徐悲鸿怎能容纳我的观点与作风?”董回答,“今天是党掌握方针和政策,不再是个人当权独揽。”吴冠中于是答应入职央美,但他并不知道董希文此话的意义,也更不了解,自己受聘还需党委通过。

  吴冠中全家来到北京,租住了两间平房。他教一年级某班素描,如今的美协官员靳尚谊、詹建俊等人都在这个年级。和吴冠中预想的一样,学生们忠于理性写实,他在课上开始鼓励差异,启发个性。但这一套并不为所有学生接受。那时,新政权刚刚建立,文化艺术被当作稳定政权的工具和武器,连环画、宣传画是美术的重头,苏联式的写实为正路,而强调形式美则是资产阶级文艺路线。在学生们将苏联的列宾奉为偶像的时代,吴冠中坚持在课堂上向同学展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