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褊狭与空洞的现代性——…
最新热门    
 
王德威:中国当代文学无需靠诺贝尔奖证明自己

时间:2010-7-2 12:49:13  来源:解放日报
放周末:一家之说的立场之外,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现状如何评判?

  王德威:目前现状,我觉得是混沌不明。像一些年轻的作家有绝对的活力,也吸引了强大的读者群。作为一个评论者,也许我很惭愧,我没有进入他们书写和诠释的领域。但我很愿意读到一些新的作品。我讲个台湾的例子,我上星期在台北,有同事推荐了一个非常年轻的作家,1987出生的作家的作品,关于台湾乡土文学的。我已经有段时间没有看最新的作品了。我读了,真的觉得非常好。而在他之前的那一批70、80年代出生的作家,也是做台湾新乡土文学的,我觉得没劲。这和个人的趣味也有关系。可是那天我在飞机上,一下子读完了这个作品,我就很有感触,也许你阅读的量还没有那么大,或者说你的注意力还没有关照到,人家轻舟已过万重山。对这些作品,我自己觉得还混沌的时候,一代新的人已经出现了。如果我能进入他们的新的创作领域,我会觉得这是我的运气。但是,不得不承认有能量的限制,这么多作品我看都看不过来。

  解放周末:其间有偶然性?

  王德威:有偶然性。所有的文学史的判断与传承,都有某种偶然性。但是,这个偶然又不是你在街上踩到香蕉皮这样的。还是在因缘之间,有人跟你提了,或者你要有心去关照它。

  解放周末:正因为你是王德威,所以才会有人和你提起作家与作品。

  王德威:也许你讲得有道理。这里面是有很多有趣的逻辑在的。

  等待大师,我没有那么强的一种乌托邦的心愿。我的意思,没有就没有,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

  ●人的情感作为一个审美的象征活动,文学不能脱离这个感性的层面

  ●号召出一个口号或者哀叹出一个现象,都不足以改变社会现状,何况文学生产

  ●旷世的文学从来难得一遇

  解放周末:读者有个普遍的阅读感受,现在一些文学作品的精神姿态缺乏正面的力量,自我、狭隘、解构崇高、回避是非,这样的文学如何体现社会性?

  王德威:或者,这样的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是证明了一种社会性的倾向,一种“感觉结构”。

  解放周末:不久前,上海文学评论界开过一个座谈会,关注文学批评的未来,其间不乏批评界对某种现状的反省和对未来的不安。

  王德威:我觉得,文学批评者有一个义务,就是观察、诠释目前文学界的现象,并且提出你个人的一个期许,这是文学作为文化建制的一个部分。

  我其实已经隐隐感觉到整个批评界的典范的改变。英语的批评语境里,“9·11”之后,有一种呼吁,就是把文学批评和新的伦理思考结合起来。这种伦理,大可以大到国家、民族和宗教的问题,小可以小到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另外,国外批评界还有一个动向,就是对情绪、情感的关照。过去的批评,过于坚持冷冰冰的结构主义或轻飘飘的解构主义方式,那么,人的位置放在哪里?毕竟,人的情感作为一个审美的象征活动,文学不能脱离这个感性的层面。这些代表了国外广义的批评界目前的表象。至于谈到中国文学批评界对文学的不安、不满和焦虑,我感觉好像由来已久,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人文精神要重建。

  解放周末:振“笔”一呼,用意很深。但现实却并未成全这种呼吁或者说愿景。

  王德威:是的。这是一个社会性的东西,在目前来说,号召出一个口号或者哀叹出一个现象,都不足以改变社会现状,何况文学生产。就像刚才讲的,其中是有偶然的。这个偶然,是在某一个机缘下,某一个作品、某一个文学的呼吁、某一种题材,真正触动了某一代人的心思,一下子这个典范就转换了。典范的转换,从来不是起承转合,它有一个强大的复杂的不得不然的机制。而这种不得不然的机制,往往又以一种偶然的形态出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可以理解中国国内同业的这种不安和呼唤。就像我说的,上世纪80年代之后好像没有出现更有影响力的作家……是不是我们自己忽略了?毕竟,我们的眼界是有限制的。这是一种说法,反躬自省。但是,另外一种说法,没有就没有。我们就老实承认嘛:这一代就是不成。旷世的文学从来难得一遇。

  解放周末:因此,我们应该有等待大师的诚恳和耐性?

  王德威:等待大师,我没有那么强的一种乌托邦的心愿。我的意思,没有就没有,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何况,大师的再出现,也许是在你完全意外的一个状态。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候,小说不是一个入流的文类,甚至曹雪芹自己都没有想到公之于世。谁能想到,《红楼梦》今天成为了一个超级的文学经典。

  自信有就有了,而不是以一个标杆式的仪式性的场合来证明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