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八卦 >> 正文
灾难考验制度
灾难与制度选择
房价争议:房价跌是国家…
最新热门    
 
灾难孕育进步

时间:2009-9-8 20:38:45  来源:风水网


地震导致灾难出现危机,也促人反思孕育进步:

(一)媒体视角亟需转变

面对灾难,媒体的第一位职责是以最快速度准确全面报道灾情。依据灾难真相,政府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救灾方案,国内外的相关组织和个人才能有效地参与救灾。因此,为了能及时准确全面得获得灾情,就要:第一、改变灾情报道由政府垄断的现状,允许政府以外的其它媒体介入,包括让亲历灾难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成为记者,切勿压制言论;第二、媒体要转变报道视角,从围绕权力和颂扬英雄转向及时全面准确得报道灾情,较之灾情,领导人的足迹和人民子弟兵的功绩显得次要。灾难伊始,政府若首先想到的是打击传播谣言者,而非及时准确全面报道灾情,人们可能就会对政府发布的灾情持怀疑态度,救援人员可能就会错失救灾良机,公民可能就无法对政府的救灾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研究发现,在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度,天灾往往转为人祸。

(二)发展理念应予反思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有一现象引人关注,就是中小学校舍及医院大面积倒塌。地震发生时,由于中小学生正在上学,校舍倒塌导致大量师生伤亡。在日本,学校及医院是地震发生时避灾的重要场所。上述细节反映了两国发展理念的迥异,折射出我国政府发展理念的缺陷。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没有着眼于社会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而只是一味地追求本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对包括生命权在内的公民基本人权未能充分尊重和保障,其结果便是:本应该最需要安全保障的地方,在灾难来临时却没有任何安全可言。是到了政府全面反思其发展理念的时候了,切勿再陶醉于所谓的“中国经济奇迹”。灾难之后,中央政府将5月19日至21日确定为全国哀悼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三)治理方式有待改善

灾难发生后,为尽快走出灾难,政府要与民间积极互动,国内要与国际良好合作。改革开放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政府垄断了所有的社会事务,包括抢险救灾。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中国政府就拒绝了一切国际援助。这次地震发生后,面对国际援助,中央政府采取了开放的态度,除了接收国际社会的款物援助外,还允许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救援对进入灾区予以救援,体现了政府在治理方式上的些许进步,与遭受风灾的缅甸政府形成鲜明对比,赢得国际社会认可。综观世界,在许多国家的抢险救灾中,有大量国内外非政府组织(NGO)的介入和参与,提供别于政府的思路和方式,对政府组织的抢险救灾以及灾后重建起到有益的补充和矫正作用,社会治理呈现多元化状态。在本次地震中,除了政府组织的抢险救灾力量外,大批志愿者参与到抢险救灾中去,而NGO的介入和参与相对较少,这与政府长期以来对NGO的成立及其活动予以严格限制有关。因此,我国政府应放宽对国内外NGO的各种限制,采取合作而非提防的态度善待NGO,促进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政府若想将善事做好,就得大家分着做,而不应由政府包办。在积善行德方面,历史上不乏民间赛过政府的事例,此次大地震,亦涌现出许多民间善举。善在民间,政府应懂得向民间学习。

(四)捐助行为要去政治

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掀起向灾区捐助款物(血)的热潮,体现了充分的人道关怀。但是,目前的捐助行动已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化倾向,其体现为:第一、将捐助行动明确为政治任务;第二、采取政治手段来保证捐助任务的完成;第三、将捐助结果作为一项政绩来对待。捐助行为是基于捐赠人自愿而发生的,捐助行动一旦政治化就必然违背了自愿的原则,沦为变相征收。不论政府(党)有多么高尚的目的,都不能靠剥夺公民权利来实现。当前,许多地方政府不是将5·12汶川大地震作为向公民进行人道精神及地震常识教育的契机,而是将捐助行动充分政治化,甚而将捐款任务摊到无劳动收入的幼儿头上。捐助行为去政治化,就是要提倡大爱无声,让人道精神在公民内心自由成长,而不是由政府替民作主,将最基本的人道关怀蜕变为眼前的政治功利。

(五)救灾不能遗忘法律

灾难不仅毁坏家园,也破坏了往日的社会秩序,因此,救灾不能遗忘法律,一个成熟的国家应该懂得运用制度力量走出灾难,重建家园,恢复秩序。当前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其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立即成立以专业法律人士为主,兼有地震、气象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