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狐评古典小说《镜花缘》 |
|
时间:2009-9-8 20:39:25 来源:风水网
|
|
|
写古代小说,总要涉及到那个时代的行政区划,《镜花缘》也不例外,例如在描写科举程序时,就写道:“残冬过去,到了正月,闺臣同众人要去赴试,先在府县起了文书。”这是典型的误笔,因为只有明清两代才在县之上设府,唐代只有州郡这一级政府机构,但把中央直属的西东北三都周围地带称呼为府郡,也就是京兆府京兆郡(长安周围)、河南府河南郡(洛阳周围)和太原府太原郡(晋阳周围),国内很少数重要地区也把州称呼为府郡,如河中府河东郡、江陵府江陵郡、成都府蜀郡等,可见唐代的“府”同明清的“府”不同,唐代的“道”同明清时代的“道”也不是一回事。 在《镜花缘》第三十二回介绍女科科举程序时,写道:“(一)考试先由州县考取,造册送郡,……”这也是笔误,因为在唐代,州就是郡,郡下面没有州这一级行政建制,州郡下面直接设县。只在明清两代,才把州和县平列,州虽管理两个以上的县,但许多县直接归省管辖,所以州这一级政府不是必设的。在唐代决不能把州县并列称呼,尤其在武则天执政的年代,没有郡的名称,只有州的名称。这可参见武氏的本纪,例如:“神功元年正月壬戌,……杀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箕州刺史刘思礼……前泾州刺史王勔”,“癸酉,迁庐陵王于房州” “丁丑,柳州司马李敬业举兵于扬州以讨乱”,这些记载都说明那时只有州的称呼而没有郡的称呼。 虽然李汝珍已经注意到唐代和清代行政区划的不同,所以在第六回介绍一百个花仙子在凡间的去向时,特意写道:“凡县分隶于郡,郡归于道——道即后世之省,——如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之类。至于外域,海外甚多,不能历举。若以众仙姑降生而论,如君子、黑齿、淑士、歧舌、智佳、女儿各国,大约亦有几人,谪在其内。”所谓后世,其实就指清代。中书省原本是中央办公机构,元代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管理,所以在“路”这一宋代就有的行政机构之上,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从此“省”不再是中央办公机构,而逐渐成为地方的一级政府。明代把“行中书省”改为“布政使司”,但管辖范围是一样的,清代则明确把这一级行政区划定名为“省”。 在唐代,虽然有“道”这一级行政区划,但不在“道”一级行政区划设置政府机构,只不定期的派出官员(例如遇到水旱灾害时)进行巡察,由于道不是一级常设地方行政机构,所以《镜花缘》中才让各地的才女在“郡试”后,不经过各道的考试,直接参加“部试”。这样一来,唐代的各道就不像小说中写的那样,“道即后世之省”。因为按明清的考试制度,省这一级的考试很重要,叫“乡试”,考生只有在“乡试”中考取举人后才能进京赶考,而唐代向道派出的主官则没有管理科举考试的权力。 《镜花缘》在第七回中介绍唐敖的身世时,写到:“这位唐秀才,名敖,表字以亭。祖籍岭南循州海丰郡河源县。”岭南是道,循州海丰郡的名称符合历史记载,但在武则天及以前的初唐,不称呼郡,只称呼州,所以李汝珍在这里掉书袋仍然有误。在唐代,循州是个下州,河源县是个偏远小县。“残冬过去,到了正月,闺臣同众人要去赴试,先在府县起了文书。” 闺臣的家乡没有府级衙门,到哪里去起“府”的文书?就是写“先在郡县起了文书”也不对,因为那时只有州而没有郡,只有写“先在州县起了文书”才妥当。 虽然李汝珍已经注意到唐代“凡县分隶于郡,郡归于道——道即后世之省”,全国共有十个道,但仍然在后面摆了一个大乌龙。在“第九十六回”描写“酉水阵”中摆列的天下名酒时,仍然把清代的地理搅合在唐代地理中,《镜花缘》中写到:文公子“接过粉牌,只见上面写著:山西汾酒。江南沛酒……湖南衡酒……陕西灌酒。湖州浔酒。巴县咋酒。贵州苗酒。广西瑶酒。甘肃酒乾。浙江绍兴酒……直隶东路酒……云南包裹酒。四川潞江酒。湖南砂仁酒。……河南柿子酒。泰州枯陈酒。福建院香酒。茂州锅疤酒。山西潞安酒。芜湖五毒酒。成都薛涛酒……山东谷辘子酒。广东瓮头春酒……”其中直隶、山西、湖南、陕西、贵州、广西、甘肃、云南、四川、湖南、山东、广东等省的名字在唐代全都没有。 辉山兰狐现在简要介绍一下唐代的行政区划,那时全国划分为十个道(后又有所增加,总计十五个道),那么,道的长官是什么职衔呢?在《新唐书》中是这样写的:“贞观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神龙二年,以五品以上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按举州县”。“景云二年……置十道按察使,道各一人。开元二年,曰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至四年罢,八年复置十道按察使,秋、冬巡视州县,十年又罢。十七年复置十道、京都、两畿按察使,二十年曰采访处置使,分十五道,天宝末,又兼黜陟使,乾元元年,改曰观察处置使。”不论道的长官叫什么名字,其职责大体相同,都属于中央政府派出的监察官员,而不是一级政府。明清的道是省的派出机构,也不是一级政府,除盐道[1] [2]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