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
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
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
抱利器而无所施——试论…
试论古代汉语中的“谓语…
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
古代文学论文《试论中国…
试论《恒先》的“自生”
最新热门    
 
试论毛宗岗论诗文在《三国》小说中的结构作用

时间:2009-8-8 16:52:24  来源:不详
事见第五回中”,“事见第十回中”,“事见第十二回中”,“事在第十四回中”,“事见第二十回中”,“事亦见第二十回中”,“事见第二十一回中”。此类批语,使人顿然回顾前文,觉若许事件又在一纸檄文上历历恍过,无数粗糙的感觉、印象、形象经檄文轻轻一提,便纽结成团,雕刻成体。《讨曹操檄》,有总摄前二十回故事的作用。经此一总,曹操奸恶当道的形象便豁然而出。所以,此后袁绍讨之,刘备讨之,无数讨贼事件由此而起。这就是说,《讨曹操檄》有结束前文,引起后文的重要作用。
  为与檄文呼应,毛宗岗还于前文中补写了数段檄文中提及、而嘉靖本没有的事迹。第十回,曹操兴师徐州,使夏侯悖截杀前来救难的九江太守边让,毛夹批曰:“后陈琳檄中以此罪操。”操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毛又夹批曰:“此段亦在陈琳檄中。”第十三回,袁绍派兵助曹操攻击吕布,毛夹批曰:“后陈琳檄中以此居功。”第二十一回,袁绍截获公孙瓒许都求救书信,毛夹批曰: “后陈琳檄中以此罪操。”后文又有照应。第三十二回,陈琳不亢不卑投降了曹操,毛氏于此批曰:“陈琳作檄事已隔数卷,至此忽然一提。”此数段文字,皆不见于嘉靖本。毛宗岗增补,又评批,使之一一符合檄文,不漏一丝痕迹,如此文心追求、谨严态度,不能不令我们感到惊讶。
  毛宗岗尝云:“《三国》文字之佳,其录于《文选》中者,如孔融《荐弥衡表》,陈琳《讨曹操檄》,实可与前、后《出师表》并传,俗本皆阙而不载。今悉依古本增入,以备好古者之览观焉。”(《凡例》)小说中为什么要插入散文体裁,毛宗岗在此只举出了一个原因,即传其“文字之佳”。其实,如上文所分析,一些散文还能起到结构小说的作用。《出师表》对一部之结构有整部联结作用,《讨曹操檄》则对前二十回有部分联结作用。总之,它们都作为小说的结构因素进入小说,并发挥着各自的结构功能。
  巴赫金指出:“从原则上说,任何一个体裁都能够镶嵌到小说的结构中去;从实际看,很难找到一种体裁是没被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插到小说中去。”普遍规律或许如此,但具体到某一部小说,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比如,毛宗岗在修订《三国》时,就把旧本所有的“论”、“评”、“赞”(按:“赞”仅于崔琰阻曹操称王处保留一首)都删汰了。这么做不是没有道理。嘉靖本之“评”完全照抄陈寿《三国志》人物传记后的评语;“论”、“赞”也基本上是史论、史赞。我们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虽云题材取自历史,同时,这些相当数量的历史体裁的文字镶嵌在其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嘉靖本引用“评”近二十段,“论”十余段,“赞”二十余首。这些文字与传记合在一起,散布于形象生动的描写之后,便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人物传记的错觉,而不是产生小说直觉。
  试以“秋风五丈原”为例。嘉靖本有赞、吊诗十一首,史官评、论三则,碑文一则,次序杂乱,结构臃肿,看起来更像是人物评传,而非小说叙事。毛本第一百四回,只有三首唐人吊诗,场面铺排洁净自然,咏怀不误叙述,以叙为主,以吊为副,这样就改变了原本其它文体喧宾夺主的弊病。毛宗岗的修改,不仅在细节上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而且在整体上维护了小说结构的流畅与统一。
  长篇小说是最宽容的体裁。其它任何体裁都可以在长篇小说中游弋,但游弋不是放任自流,它们仍需要听从小说体裁的约束。插入的文体形式,以不破坏、不妨碍小说文体的表现形式为基准。当然,也有些插入的体裁,从根本上改变了长篇小说的构架,产生了如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等等。但在历史演义中,却不允许以历史代替小说。毛宗岗对嘉靖本的修改,即是很好、很科学的一个写作范例。
  此外,附带说一下入话的结构功能。与嘉靖本对比,毛本《三国》更具有话本小说的形式特征。毛本在起首加了一小段议论文字,然后才进入叙事正题。这段议论文字,便是所谓的“入话”。其第一句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毛本《三国》篇尾还专门有一句与此相合:“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开卷说分合,闭卷言合分,明显带有统一首尾的用意。毛宗岗顺势批道:
  直应转首卷起语,真一部如一句。
  “一部如一句”,指全部的建筑结构。百廿回犹如一句话。直贯而下,一气呵成,自然顺畅,秩序井然,给人了无阻碍之感。可以说,这是对《三国演义》结构成就的最高褒奖。同时,也点明了长篇小说所追求的内在联属性质的一种最大的可能和境界。
  嘉靖壬午本篇首无入话,篇尾也没有应和,因此,它并不具备上述结构特点。这说明,毛本《三国》的结构布局,完全是毛宗岗在其本人的小说结构艺术观念的指导下,建筑而成的。
  综上所述,毛宗岗对插入在小说文体中的诗体、散文体之结构功能的认识,不仅体现在他的评点文字中,还体现在他对小说原文的删改润饰中。因此,其认识是明确而突出的,也是切中小说艺术实际的。此种理解与分析是他的小说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在当时具有指导创作实践之功,在今天则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值得珍视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