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唤醒诗教  训蒙养正——…
杜甫、孟浩然诗歌风格的…
“盛世之情感,乱世之理…
文化:中国诗歌史的大视…
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中的…
中国古典诗歌文艺批评中…
古代文学论文《文化:中…
略论“永嘉四灵”诗歌积…
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存在…
浅析T.S.艾略特早期诗歌…
最新热门    
 
诗歌与禅宗的会通观

时间:2009-8-8 16:52:55  来源:不详
朝夕调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⑨严羽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提倡对古人名作的“熟参”,通过反复玩味得其神。“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傥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⑩郭熙批评“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的蹈袭之弊,但是说要像禅家达到悟境那样,首先不求其工,其次经过艰苦,终于达到纵横自如和自然悟入的地步。钱钟书说:“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素而有所入也。学道学诗,非悟不进。”{11}又云“悟有迟速,系乎根之利钝,境之顺逆,犹夫得火有难易,系乎火具之良枯,风气之燥湿。速悟待思学为之后,迟悟更赖思学。”他认为悟虽人性所本有,却有待于“思学”,“思学”须要“跳越”,就是悟。悟有解悟和证悟,前者弃舍思学,而后者“正从思学中来,下学以臻上达,超思与学,而不能捐思废学”。这种“由思学所得之悟,与人生融贯一气,不弃言说,可见施行”,正是道与诗的会通之处。
  
  ① 释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一二《金山昙颖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19页。
  ②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参见郭绍虞主编《四溟诗话·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06页。
  ③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6页。
  ⑤ 周振甫、冀勤编:《钱钟书〈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⑥ 见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上编卷三《微喻类》,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3页。
  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9页-第253页。
  ⑧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9页。
  ⑨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
  ⑩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2页。
  {11}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8页。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