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点…
跋北魏《张猛龙清颂碑》
《张居正》:权力“铁三…
最新热门    
 
南戏《张协状元》文献价值简论

时间:2009-8-8 16:53:36  来源:不详
  《张协状元》用语通俗的特点,对后世戏曲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传统的四大南戏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张协状元》用过的谚语。其中,见于戏文《荆钗记》[12]的,比如:“十载学成文武艺,今年货与帝王家(第一出)”;“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第二出)”;“万事不由人计较,算来都是命安排(第二出)”;“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第二出)”;“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第三出)”等等。

  见于戏文《白兔记》[13]的,比如:“阎王注定三更死,不许留人到四更(第九出)”;“此雪应须还得下,果然胜似岳阳金(第一一出)”;“万事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第一二出)”;“无限朱门生饿莩,几多白屋出公卿(第一七出)”;“青龙与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第三二出)”;“恨(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第四十出)”等等。
  见于戏文《拜月亭》[14]的,比如:“愁人莫向愁人说,说与愁人辗转愁(第十出)”;“河狭水急,人急生计(第一九出)”;“情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第二十出)”;“家贫未是贫,路贫愁煞人(第二四出)”;“剑诛无义汉,金赠有恩人(第四三出)”等等。
  见于戏文《杀狗记》[15]的,比如:“慈鸦共喜鹊同枝,吉凶事全然未保(第一出)”;“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第五出)”;“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第二十出)”;“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第三二出)”;“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第三四出)”;“人平不语,水平不流(第四一出)”等等。
  早期南戏所使用的这些谚语、成语大多源自民众长期生活的约定俗成,使用在戏文的曲白中,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形象生动,增强了表达效果。这也是南戏能一直流传至今、大放异彩的原因所在。
  (二)保存了大量特色鲜明的地域方言词
  南戏是北宋末年在南方温州一带兴起的一种戏曲形式,最初流行于浙江东部沿海地区,当时称“温州杂剧”。《张协状元》是早期南戏的代表,由温州九山书会才人写定,由于其形制和流行区域的限制,早期南戏语言中多方言土语用词就十分自然了。“方言土语有地域的限制,即只能为一方民众所熟悉,多用方言土语,虽会影响剧作的流传,但对于当地的观众来说,因是用自己所熟悉的方言土语来演唱,便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因而能受到当地观众的喜欢。”[16]因此,在《张协状元》的剧本中也保存了不少的温州方言词,如:阿公、吃死饭、当门犬、肚皮、弗、个(助词,的)、个(代词,这)、鬼头风、活落、娇妳妳、脚头(脚)、科(猜)、辣(拟声词)、漉、啰唣、迷、娘子(妇女通称)、渠(人称代词)、人头(人)、日头、讨柴、托大、媳妇(已婚女仆)、哑子、亚爹、亚哥、亚公、亚娘、亚奴、亚婆、漾、伊、月日、罪过(可怜)等等。这些词在现代吴语中仍在使用。反过来,这些方言词语的存在,也为今天我们考察南戏最早源出于温州提供了语言学上的有力证据。
  (三)为汉语词汇史的书写和辞书编纂提供了戏曲方面的独特词语
  《张协状元》中产生了许多此一时期的新词,有的为《汉语大词典》词目首引书证,如磕脑、打弹、过门、打乖、儿男、是则、看冷暧、劳笼、东司等等;而有的词,则是其独有的,它们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中留下了踪影,在《汉语大词典》中存有条目,却只有戏文《张协状元》的书证,这样的词比如:挨闹、挨也、搽灰抹土、村公、村蛮汉、当门犬、当巡、跌大、斗煎、讹未、鬼乱、鬼头风、聒扰、叫取、近目、看生婆、靠歇、苦胎、快子、开取、逻逼、令利、明分、命快、棚栏、瞥样、贫胎、庆煖、圣杯、厮吵、使拍、踏场、铁查、查裹、照杯等等。而有些词在某一义项上也仅有《张协状元》书证,比如:还祭(2,此数字表示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义项,下同)、当直(3)、风药(1)、剪头(2)、叫唤(2)、劳笼(1)、目即(2)、猛省(2)、你门(1)、洒(11)、唯(2)、贤门(2)、性分(3)、员(10)、玉辔(2)、一道(6)、洋头(1)、查(4)、则剧(2)、重行(2)、走智(2)、招捉(2)等等。
  大量使用时下口语、方言土语,正是《张协状元》作为南戏“不登大雅之堂”的村坊文学的本色体现。由于是“下里巴人”,俗而又俗,南戏难免长期受到正统观念和主流话语的排斥。然而恰恰是这些为南戏使用、被士大夫斥为“劣戏”的语言[17],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语言的面貌,也因此受到了下层老百姓的喜爱,“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18]。“作为一种曲的语言,戏文对于词汇方面是一个宝库”[19]。因而,作为以通俗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近代汉语研究而言,《张协状元》当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语料。
  
  三、《张协状元》文献的文化学价值
  
  《张协状元》戏文是一本书生负心的婚变戏,其剧情大致是:书生张协赴京赶考,路为强人所劫,得救于五鸡山下贫女,遂为夫妇;张协入京应举高中,当朝权贵王德用拟以女胜花结之,被拒,胜花羞愧身亡,遂成仇冤;贫女闻夫显贵,入京寻夫,张协以有辱身份,拒不相认,赶走贫女,劳燕分飞;张协上任,路过五鸡山,复遇贫女,被斥不义,怒砍贫女,恩断义绝;王德用为报仇隙,申赴梓州,路救贫女,收为义女,梓州任上,作践张协,书生无言;关西老将谭节使,从中介和,德用欢喜,张协释怀,贫女胜花,得遂心愿,有情无情之人,终成眷属。
  从上面所述内容可以看到,《张协状元》一戏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了:上层社会的科举应试、官场生活、游园赏花、彩楼选夫等;也涉及到下层社会的生存状况如洗麻采桑、植秧插稻、织布织绢等;同时也展现了社会的风俗人情如神庙烧香、社火祭祀等。林林总总,南宋时代城市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在其中,并通过戏曲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传达出来,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南宋社会风情画卷。
  以《张协状元》文本内容为依据,阐述其中所体现的南宋时代社会文化精神风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如伊永文《宋代状元文化背景下的市民观照》认为:《张协状元》以其市民阶层立场,反旧有状元系统文学思路,予以改弦更张,其目的是为迎合市民趣味的娱乐需求,追求情感与感官刺激、剧场效果。其结果则重新组合了宋代状元文学的样式及内容,从而使《张协状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宋代状元文化背景下的市民文学经典[20]。徐大军《谈昆剧〈张协状元〉的戏乐精神》认为:戏乐精神是中国古剧十分显著的特征,《张协状元》通过插科打诨、角色戏弄、角色跳出戏外进行解说等方式,增添了戏曲的娱乐性,从而体现了中国戏曲以娱乐为主的文化精神 [21]。
  语言是社会历史的记录。《张协状元》戏文中所包含的这些特殊的社会文化生活层面留存在文献的词汇中。通过对这些特色词汇的分析,亦可以获得南宋社会文化生活的种种印象。比如:入朝、台候、台讳、行衙、衙门、府厅、府衙、官房、祗候、保正、简子、名纸、拜侍、礼上、八位、门子、快子、下官、赴任、上任、任所、宰执、宰相、寄居官、见任官、监当官、榜子、文员、放参、幕职官、一品、六部、极品、朱紫、佥判、防御使、观察使、节使、三司、知县、升厅、参贺、武职、朝士、大臣、瓜期、吏人、太尉、挨风、枢密使相等等,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考察南宋的职官制度。秀才、应举、赴举、赴阙、春闱、科举、试院、大比、春选、乡荐、大魁、魁元、魁名、魁选、鳌首、天眷、状元、探花、榜眼、驸马、解元、月中桂、三秋桂子、桂枝、桂籍、、鸡窗、饱学、风云际会、黄榜、金榜、登科、登科记、及第、高第、挂绿、雁塔、紫微、凤凰池、瑶池宴等等,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南宋科举选士的情况。丝鞭、采楼、红楼、洞房、招纳、豁汤钱、汤风;城隍庙、钟馗、福物、功果、请神、显圣、感应、小鬼、庙祝、神祠、祠山、门神、判官、大王、罗刹、泥神、拜神、神灵、灵神、神明、圣道、土地、土神、殿门、纸钱、供床、亚献、庆煖;合婚、打瓦、钻龟、解梦、算命、说中、员梦、听声、揣骨、发课、课钱、陆地仙;竹马、斗百草、秋千、筑毬、争交、牙婆、鬼舞、神歌、朴刀、强人、梧桐角等等,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南宋风土民俗的种种。另外比如米铺、茶坊、角奴、散妓、酒库、酒楼、花柳市、行货、食店、市井等词,则有助于我们考察南宋社会各行各业的情况。
  《张协状元》作为南戏早期的剧本,由于其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和时代的可靠性,自然是南戏研究的重点。《张协状元》作为现存唯一最早的南戏作品,由于其较少经过后人的窜改,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南宋时代社会风貌的种种情况,比如文化、风俗、语言等等,特别是其中的用语通俗,地域鲜明,行业明显,因而也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值得加以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张协状元[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转录自薛综明.永乐大典戏文与叶恭绰[EB/OL]. http://www.findart.com.cn/st/snap-6f352b574692cb730bbf55eee80e5696d7860dcb053c1dc8074908b712212991.2008-12-03.
  [3]郭佳.“中国第一戏”八百年后重现舞台,《张协状元》旧瓶装新酒[N].北京青年报,2003-3-19(A23).
  [4][6][10][11]俞为民.《张协状元》与早期南戏的形式特征[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3,(4):p63~78.
  [5][16]俞为民.宋元南戏考论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p137~138.
  [7] 周贻白.中国戏曲史长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p78.
  [8][清]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p99.
  [9] [明]王骥德.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曲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p110.
  [12]郑振铎等.古本戏曲丛刊·荆钗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54.
  [13]郑振铎等.古本戏曲丛刊·白兔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54.
  [14]郑振铎等.古本戏曲丛刊·拜月亭[M].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54.
  [15]郑振铎等.古本戏曲丛刊·荆钗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54.
  [17][明]张誉.三遂平妖传·序[A].冯梦龙.三遂平妖传[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8][宋]陆游.放翁诗选(前集卷九)[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刘坚,曹广顺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p2.
  [20]伊永文.宋代状元文化背景下的市民观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p99~102.
  [21]徐大军.谈昆剧《张协状元》的戏乐精神[J].戏文,2002,(1):p18.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