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古代男色成罪过
十大古代官府雷人的幽默…
古代风水术“镇法”和“…
我国古代星象五行划分法
古代天文历法名词五行解…
古代治历的方法
中国古代皇帝取名中的五…
古代的“正月”指的是什…
关于古代看风水的九种概…
古代建筑风水学的基本思…
最新热门    
 
古代诗歌鉴赏的几种方法

时间:2009-8-8 16:53:38  来源:不详
 
  由于命题者考虑到学生对某一作者比较陌生,又不可能在注释中进行解释,因为那样试题的难度就没有了,所以,命题者在设置鉴赏试题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暗示性、指向性,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依据诗句本身来解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有可能失之偏颇。
  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问题:透过诗中渔家欢乐的表象,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分析:该问题中的”表象”二字就极具暗示性,它确定了答案的指向是”欢乐的表象”的相反面(也就是”不欢乐”)。试想:白头老人,以船为家,风波浪中,打鱼为生,除此之外,家产尽无,虽钓得新鱼,煮鱼为食,然被生活所逼的无奈,也跃然纸上。诗人以此入诗,表现的是渔者生活的艰辛,表达的是对渔者深深的同情、哀伤。
  答案:体会到了渔家生活的艰辛,作者对渔者的深切同情。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问题:①李清照是一位婉约女词人。《渔家傲》整首词都是写,显示出风格。
  ②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分析:问题①中已明确指出”李清照是一位婉约女词人”,后面要求回答”显示出何种风格”,那答案肯定不是”婉约”风格,因为,如果答案是”婉约风格”的话,那这个设置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意义!故命题者在暗示你,答案应该是”婉约”的相反面——豪放。
  答案:①梦境;豪放。
  ②对光明、自由生活的渴望之情。
  八、既要”会于心”,又要”达于言”
  通过以上鉴赏过程的实施,可以说诗歌鉴赏的两个方面——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的内容已经成竹在胸了。然而,如何将头脑中的东西变成文字书写在试卷之上,还要斟酌一番。
  1. 紧扣问题做答,忌讳答非所问
  解答”问答类”的试题,总体要求是”紧扣问题做答”,怎么问,就怎么答;问什么,就答什么。不拐弯摸角,不罗罗嗦嗦,要一步到位。
  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 王维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题: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写的是。从抒情手法上看,这首诗用的是
   。
  答案:送别;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秋 词
  唐朝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技巧表现的?
  答案: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 明确陈述的顺序
  解答”综述类”的试题,要注意采用合理的陈述的顺序。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概括。概括就是用一个肯定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具体就是围绕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把对诗句的感悟表达出来,它是较为详细的阐述。
  春兴
  唐朝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问题:”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两句诗想象新奇,意境美妙。你认为诗句中哪两个字富有表现力?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吹”和”逐”都很富有表现力。(概括)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善解人意,竟吹发了诗人一夜悠悠思乡之梦,而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至魂牵梦绕的故乡。(具体) 春雨
  宋朝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的一二两句写耕人在雨中话土地的墒情,话”好雨知时节”,写鸥鸟的因雨来在水上嬉戏的欢跃(具体),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春雨来临的喜悦之情(概括)。
  3. 明确高考答案的特点
  多分析、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答案的表述方式,领会把握其中的语言特点(包括风格、句式)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