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刘恒论

时间:2009-8-8 16:53:55  来源:不详
从而使剧本能顺利搬上银幕,有很高的“成活率”。特别像《张思德》、《集结号》等剧本,在导演手里均未作太多改动就被拍成了影片,并很好地还原和体现了剧本的内涵与风格。编剧和导演这种相互尊重的良好合作关系,对于电影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刘恒在创作时也能尊重未来观众的审美需求,注重使剧作的各种艺术元素能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使拍成的影片能感染、打动观众,并受到他们的喜爱和欢迎。为此,他一方面注重把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有机地融合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叙述和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之中,从不淡化情节和人物;另一方面则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又不无视传统的剧作模式和艺术元素,而是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其剧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例如,相对于传统的战争片而言,《集结号》的突破和创新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从中仍然可以看到对全局意识的强调、对英雄主义的赞颂、对牺牲精神的肯定等一些战争片中常见的传统元素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该剧作的成功给主旋律电影和商业大片的创作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恒有意识地强化了剧作的情感元素,注重于以情感人,由此增强了剧作和影片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⒁情感是艺术创造中最活跃的元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美的创造;而无感情的艺术则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刘恒的电影剧本往往强化了对于“情”的开掘和渲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艺术作用。例如,《跟我走一回》中的父子之情,《漂亮妈妈》中的母子之情,《没事儿偷着乐》和《美丽的家》中的夫妻之情,《云水谣》中的恋人之情,《集结号》中的战友之情等,在他的笔下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和渲染,产生了独特的动人魅力,成为其剧作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他曾说:“有分量的艺术作品理应是感人的”。⒂事实也的确如此,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仅能给人以教益和启迪,而且往往动人心扉、感人至深。因为情感也是一种内容,是客观实践的产物。感情愈真切、愈高尚,作品的思想性也必然愈强。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中的‘善’就是看其是否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明晰地呈现出来以供人们认识。”因为这种情感系统所呈现的正是艺术家所“认识到的人类情感,”⒃故而最容易引起共鸣。
  刘恒的较多电影剧本拍成影片后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一个重要原因乃在于它们在感情上深深打动了观众,让他们认可并接受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表达。近期颇受好评的《张思德》、《云水谣》和《集结号》就是最好的范例。刘恒曾说:“我对剧本成败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它能不能感动自己。如果自己都不感动,如何去感动别人?我始终相信自身情感的真实性,也相信人的情感是相通的。”(17)的确,要想感动观众,首先要感动自己。刘恒的见解和经验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
  若要写出既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观众的作品,创作者的创作态度首先就要真诚,既要严肃地面对生活和历史,又要在作品中灌注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正如古人所说:“精诚由中,其文感人。”(18)刘恒的创作正是如此。例如,《云水谣》是根据张克辉的作品改编的,原著的作者曾采访了三位老台胞,并依据他们的故事综合成了一部作品。刘恒改编时并没有局限于原著提供的素材,而是重新去采访了那三个老台胞,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由此获得了新的启发和灵感。《集结号》改编自杨金远的《官司》,原作是一篇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需要补充大量的情节和细节。刘恒虽然有过部队生活的经历,但毕竟没有打过仗,对战争年代的生活较生疏。为此,“动笔前我再次确认了一个原则,在最大限度地靠拢商业电影的创作规律之下,一定要保持内心的真诚。”(19)为了弥补知识和经验之不足,他下功夫“阅读了大量军事著作,光是有关解放战争的书就研究了上百部;写了3万字的主题分析,从战争、生命、人、尊严和牺牲共5个方面,弄透了关于这场战争中的人与事等等各种复杂关系;为主人公和主要人物写了详尽的个人小传;写出了6万字的脚本。”(20)在创作过程中,为能使自己的情绪沉浸在战争的环境氛围里,他经常听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音乐和歌曲。正如他自己所说:“对我来讲,写《集结号》是个庄严的过程,充满了神圣感,情绪波动也非常大。剧本完成后,导演冯小刚给我来电话,说他和演员读剧本时数次落泪,经验告诉我片子八成是有了。”(21)显然,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真情投入,才确保了剧作的艺术质量,并使之感动了导演和演员,从而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恒最欣赏的编剧是俄罗斯导演兼编剧塔尔科夫斯基,他认为:“真正的天才编剧就应该是他那样的,鬼斧神工,浑然天成。中国现在最缺的就是这样的天才。”(22)也许,这正是刘恒所确立的学习榜样和追求目标。
  没有好剧本就没有好影片,当下的中国电影所缺少的正是高质量的好剧本,这已成为一个制约中国电影进一步提高艺术质量的瓶颈。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电影剧本的创作。为此,刘恒成功的经验就值得认真借鉴和推广。
  
  注释:
  (1)李冰:《刘恒:写张思德自己也受益,不担心遭骂》,载2004年9月5日《北京娱乐信报》。
  (2)李冰:《对话——刘恒:人生任务就是让亲人幸福》,载2004年9月5日《北京娱乐信报》。
  (3)周铭:《访新片〈云水谣〉编剧刘恒》,载2006年12月4日《新民晚报》。
  (4)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110页。
  (5)载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转引自《论人性、异化、人道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
  (6)朱熹:《答范伯崇》,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第62页。
  (7)刘婷:《刘恒:当作家首先要善良》,载2008年4月17日《北京晨报》。
  (8)载《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408页。
  (9)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0页。
  (10)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1页。
  (11)姜薇、王岩:《黑白胶片重现张思德,编剧刘恒用作品向英雄致敬》,载2004年5月23日《北京青年报》。
  (12)刘恒、王斌:《对话:电影、文学及其它》,载《刘恒影视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43页。
  (13)(22)陈鹏:《作家刘恒谈中国编剧现状:影视圈缺少天才编剧》,载2008年2月22日《解放日报网》。
     (14)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转引自《古人论写作》,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3页。
  (15)孙聿为:《刘恒活该当作家,一个人蹲紧闭》,载2008年1月2日《北京晚报》。
  (16)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17)(19)(21)颜慧:《“我必须抓紧一切机会努力奋斗”——电影〈集结号〉编剧刘恒访谈》,载2008年2月14日《文艺报》。
  (18)王充:《超奇篇》,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第124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20)韩小蕙:《刘恒:〈集结号〉说明我没被淘汰》,载2008年1月11日《光明日报》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