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春秋二社:作为唐代乡村…
唐代胡汉文化关系再认识
唐代的冠服制度
论唐代的水神崇拜
三教论衡与唐代俗讲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
20世纪80年代唐代文学研…
唐代小说影响研究的回顾…
唐代小说中的狐故事
唐代格律诗的写成与传唱
最新热门    
 
唐代咏桃诗歌的发展轨迹

时间:2009-8-8 16:54:35  来源:不详

  桃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和文学题材,历来是文人习于描写和歌咏的对象。咏桃诗歌是中国咏物文学中的重要门类,滥觞于南朝。然而,由于社会审美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南朝咏桃诗尚处于萌芽期。之后,似乎一直在等待着文学转变的春风,这个转变在享祚短暂的隋朝并没有到来,虽然出现了孔绍安的《应诏咏夭桃》诗,但由于孔绍安由陈入隋,其诗仍有齐梁文风的遗响,所以,隋代还是咏桃诗歌发展的过渡期。文学发展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结合,终于在唐代迎来了万般红遍的咏桃诗的春天。唐代的咏桃诗呈现出这样两个方面的特征:1.桃花题材作品的数量多,且集中在中、晚唐。2.桃花的审美意趣和艺术表达范式也取得了突破和演进。下面,本文将以此为纲,阐释这些特征的形成和表现。
  
  一、桃花咏桃诗歌作品数量
  
   唐代咏桃文学的兴盛一个最直观、有力的表现是专门咏桃的作品较前代大幅增加。据笔者统计,《全唐诗》五万多首诗歌中,内容中包含“桃”的诗歌约有1600首,而其中有161首专题咏桃诗歌,其中初唐18首,盛唐12首,中唐66首,晚唐65首。 不仅如此,咏桃诗人的队伍也是庞大的,唐代有83位诗人写过专题咏桃诗歌,其中,白居易就写了9首专题咏桃诗,是唐代咏桃最多的诗人,李商隐8首,顾况8首,刘禹锡7首,杜甫6首,韩偓5首,韩愈、张籍、韦庄、刘长卿分别4首,元稹、杜牧、温庭筠、释皎然分别3首。这些作品的数量绝对数字虽然不大,但较之唐前的寥若晨星般的5首咏桃诗、甚至4篇文和赋,数量上已呈增加之势自不待言。
   又据统计,《全唐诗》中,咏物之作多达6021首,加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的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的728首,一共是6798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356首。①这一数据与唐代咏桃作品在各期的分布大致相同。由此我们可以说唐代是咏物诗发展的新时代,中、晚唐则又是唐代咏物诗的集中时代,也是咏桃诗歌的兴盛、成熟时代。
  
  二、唐代咏桃诗的发展
  
   咏桃诗歌在唐代走向了兴盛,并渐趋成熟,然而,在各个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审美视野、艺术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个渐渐发展的过程。本文将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为时段,分析这一渐变过程,以求理清咏桃诗歌在唐代的发展脉络。
  
   1.初唐咏桃诗
   初唐咏桃诗包括10位诗人的18首作品。由于这些诗人,如李峤、徐彦伯、赵彦昭等的身份都是宫廷文学侍从,其咏桃诗,多作于春日侍从游赏或宴饮场合,且多是奉和、应制和同题共咏之作,诗歌风格具有宫廷色彩,艺术上更多承袭六朝。代表作是李峤百咏之一的《桃》,但也只是机械叙述、刻板图写:“独有成蹊处,秾华发井旁。山风凝笑脸,朝露泫啼妆。隐士颜应改,仙人路渐长。还欣上林苑,千岁奉君王。”清·翁方纲《石洲诗话》评李峤云:“李巨山咏物百二十首,虽极工切,而声律时有未调,犹带齐梁遗习。”②这是从声律方面对李峤百咏的评价,其实内容上也是齐梁文风的延续。
  总之,这一时期的咏桃作品多数没有个人情感、没有寓意和深刻思想内蕴,这也是咏物诗发展史上的必经阶段,是唐代咏物诗发展轨迹上的重要一点。
  
   2.盛唐咏桃诗
   王夫之《姜斋诗话》曰:“(咏物诗)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③盛唐咏物诗向着即物达情、深婉蕴藉的方向发展。咏桃诗就是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走进了盛唐,走向了成熟。
   盛唐咏桃诗人主要有贺知章、王维、李白、杜甫,以杜甫艺术成就最高。王维对桃花的歌咏主要以“桃源”意象体现出来,其代表作《桃源行》不是以描写桃花之美见长,而是以对“仙源”境界的憧憬著称。语言生动、风格绮丽缥缈,体现着少年时代的王维富艳的才情和对恬适自在的神仙世界的追求,因而,有着浓郁的主观个性色彩,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意象在盛唐时代条件下充满了“仙境”的意义,成为诗歌的重要题材,这是咏桃诗的发展的重要突破。李白性格豪放,所以其咏桃诗歌极少着意于对桃花进行细致描绘,而常常遗物貌而取物神,在与其他物象的对比中,赋予桃花以深刻的人格形象内涵,如其《古风》在将“桃花”与“南山松”的对比中赋予桃花以华而不实、毫无操守的反面人格象征意义。桃花被赋予负面的人格形象意义并非由李白开端,初唐王绩《春桂问答二首》中已有类似写法。这种意义的发现与建立是基于桃花花期短暂的生物习性。桃花被赋予人格象征意义的深刻文化内涵,这在咏桃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为盛唐的咏物大家,杜甫咏桃则有着与王维、李白不同的审美、艺术角度。杜甫专咏花、木等的诗篇约为八十余首,其中咏桃诗六首。诗歌对桃花刻画细致,寓托深厚。《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一簇”写出了桃花之稠密,“开无主”点明桃花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浓郁的春意,“深红”、“浅红”写出了桃花花色的多样,桃花品种多样,颜色也有多种,有红色、粉红色、白色等多种花色,而又叠用“爱”字,节奏错落有致,表达了诗人对桃花的喜爱之情。此“无主”之桃花诗可与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二互读,更见杜甫对桃花倾注的怜惜之情,诗曰:“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诗镜铨》释首句云:“再三与它(春风)论道理。”④这些诗写于安史乱中,被春风无情吹折的桃花是弱小的、无力的,因而桃花又是饱经风霜且被遗于物外的诗人自己的写照,也是苦难百姓的写照,诗人与春风的争辩又表明了对弱者的同情,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二十七又评此诗云:“不受摧折,意欲与造化争衡。”《绝句漫兴九首》之五曰:“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九家集注杜诗》曰:“洙曰:‘柳絮、桃花非久固之物,欲随风逐水,无有定止。此诗亦讥以势利相交。’”《唐诗镜》卷二十七论此诗是诗人“傲视时物”的形象写照。杜甫咏桃诗歌托物寄兴,情与物融,绝非齐梁文人们只是静态观赏而感情游离于桃花之外的诗所能比拟。这种通过对桃花的具体描写而注入思想感情的方式,开启了中唐文人咏桃诗的范型。
   另外,杜甫咏桃诗歌中的“移桃”、“栽桃”等标题,表明盛唐时期咏桃诗题材趋于生活化、个性化,桃花的栽培和欣赏渐渐趋于普遍,作为审美表现对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盛唐咏桃诗中还有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诗需要注意。诗歌有叙述,有描写,诗人的感情也蕴于其中,“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对“南陌青楼”与“春风桃李”的描写和比喻,基于人们的联想心理,建立了青楼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促使了后代文学尤其是宋代文学中桃花与堕落女性之间的象征意义的产生。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盛唐咏桃诗虽然从诗歌数量和从事创作的作家人数上较初唐没有多少增加,然而一个直观的现象是一些大诗人如王维、李白、杜甫等都写有咏桃诗,并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还有一个现象是,盛唐时代的桃花是大自然中的桃花,具有了诗人的情感意蕴及深刻的思想意蕴。咏桃诗人走出了魏晋至初唐的宫廷园林或皇家禁苑,作家身份由原来以宫廷文人或文学侍从为主转向以士大夫为主,文人栽种桃树也成为时尚。“桃花溪”、“移桃”、“栽桃”等诗歌出现,题材趋于生活化、个性化,表明桃花的栽培和欣赏渐渐趋于普遍,作为审美表现对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意象在盛唐时代条件下充满了“仙境”的意义,成为诗歌的重要题材。桃花的“青楼女子”及“无操守小人”的人格象征意蕴产生。这些都是以前的咏桃诗、文、赋所没有的新内涵,所以,盛唐是唐代咏桃诗歌开始兴盛的时期。 UID 399  帖子 369  精华 1  积分 1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0  最后登录 2008-6-22 

查看详细资料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9#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6-22 23:49  只看该作者    3.中唐咏桃诗歌
   “中唐时期的文人虽各人境遇不太一样,也有人有过不遇的经历,但自白居易、韩愈以降,大体都有享受安逸生活的体验。在那种时候,似乎也有爱花、种花的余暇。中唐普遍流行欣赏植物的风气。”⑤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中唐时期的咏桃诗从创作数量上和参与创作的作家人数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增加之势。中唐共有27位诗人的66首咏桃诗,与初、盛唐时期相比,虽然作家人数增加不多,而作品数量增加幅度明显,其中白居易咏桃诗9首,是唐代创作咏桃诗最多的诗人。更有一些咏桃诗数量不多而艺术成就卓尔不群的诗人,如韩愈、李贺等。中唐咏桃诗歌题材较盛唐又有开拓:
   ①新的桃花品种的培育产生了如“新桃”、“百叶桃花”、“千叶桃花”等新题材,新品种的花色之美被表现出来。韩愈《题百叶桃花》、张籍《新桃行》、杨凭《千叶桃花》、施肩吾《玩新桃花》等是这方面的作品。
   ②中唐文人坎坷的境遇产生了如“晚桃”、“涧底桃花”、“惜桃”等标题的诗歌,以桃花寄寓个人理想,抒发了诗人的怀才不遇的慨叹。刘长卿《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晚桃》中的“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表达了自己才高而位卑的心声。其《廨中见桃花南枝已发开,北枝未发,因寄杜副端》所表达的“年光不可待,空羡向南枝”,用意也是极为明显的。这种以桃花寄予个人思想感情的方式是对杜甫咏桃诗表达方式的继承。盛唐的一去不复返,给中唐文人造成了巨大心理落差,情感的怅惘、愁怨、哀叹,由这些咏桃诗可睹一斑。
   ③中唐“桃源”诗多为长篇歌行体,且出自大家如韩愈、刘禹锡等人之手,而“桃源”寓意也对盛唐时期的仙境幻想进行了否定,具有中唐时期理智、现实的时代色彩。据笔者粗略检索,《全唐诗》共有24首“桃源”题材诗,其中中唐占8首,如卢纶《同吉中孚梦桃源》二首、刘禹锡《桃源行》和《游桃源一百韵》、施肩吾《桃源词二首》等,诗中对桃花没有作细致的刻画,而是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桃源”为现成题材,表达一种渴望隐逸的人生理想(当然其中也有与《桃花源记》不同的地方,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作专题探讨)。施肩吾《桃源词二首》:“相逢自是松乔侣,良会应殊刘阮郎。内子闲吟倚瑶瑟,玩此沈沈销咏日。忽闻丽曲金玉声,便使老夫思搁笔。”是桃源生活魅力的最好注脚。这些作品在中唐的出现是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之,中唐咏桃诗在数量上较盛唐呈增加之势,特殊的社会心理促使了新的咏桃范式的产生,白居易、韩愈等人的艺术成就为中唐咏桃诗做出了突出贡献。
  
   4.晚唐咏桃诗
   晚唐时期的政治事变使中央政权严重削弱,甚至于捉襟见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心存魏阙,然而已无朝气,性格变得较中唐更为内向,生活圈子更为狭小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