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
最新热门    
 
从入仕追求方式看李白的人生处世心态

时间:2009-8-8 16:54:36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李白早年就有“愿为辅弼”“济天下”,最终“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之志,一生也为之实现而用多种方式苦苦追求,最终仍未遂心愿。李白的入仕追求方式,展现了他的生存环境和处世心理状态,揭示了他人生悲剧形成的主观、客观因素。
 
【关键词】 李白 入仕方式 处世心态 本体个性

  诗人李白,生活在唐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受传统思想意识熏陶、生活环境风气影响、时代精神的激励,早年就立下“愿为辅弼”“济天下”,而后“功成身退”的人生大志。其《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云:“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 赠韦秘书子春 》亦云:“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李白希望自己能像古代的管仲、晏婴那样,成为国家的重臣,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功成名就之后,像范蠡、张良那样“浮五湖,戏沧洲”。其人生理想定位是“为辅弼”、“济天下”、“功成身退”。“功成”是“身退”的前提条件;“身退”是“功成”的最终的目的。“居卿相”、“佐明主”、“安社稷”、“济天下”是他“功成”的标准,“功成”如不存在,“身退”“浮五湖,戏沧洲”就失去价值意义。①因此,李白必须寻求到一条适合于自己入仕致卿相“为辅弼”、“济天下”的途径,来达到“功成身退”的目的。盛唐文人入仕方式诸多,李白也试图用常人入仕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之志,但终未能令其如愿。本文就此试做论述。
  
  一、不能“科举”伤心事,郁愤无奈苦难言
  
  唐代科举入仕的道路,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命运以及家人、家族的荣辱。为此,当时的文人大多沿着这条道路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唐代科举名目繁多,《 新唐书 》卷三十四《 选举志 》载:“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此岁举之常也。”此外,还有天子自诏的制科等。科举选拔以“明经”、“进士”和不定期举行的制科为主,其中“进士”最为人们向往。王定保《 唐摭言·述进士篇 》:“永徽以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享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竟集于进士矣。”又云:“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进士出身往往又是“居卿相”的主要资格,李肇《 唐国史补 》云:“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又实在其中。”查阅《 新唐书·宰相传 》,玄宗开元元年至二十二年期间,科举出身而为宰相者共十八人,占此时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且多由“进士”出身。因此,人们对进士出身非常看重,以致有不能登此科而悔恨终生者。刘餗《 隋唐嘉话 》载初唐名相薛元超语云:“吾不才,富贵过人,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面对这条众人所望之路,李白却没有染指,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以现有的文献史料看,李白终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是确证无疑的。因而有时贤在著述中认为李白是“不屑”科举,此论值得细味。“不屑”一词在现有词典中有“不值得”和“鄙视”“瞧不起”之意。李白“不屑”科举考试,放弃让自己实现“功成”最为有效的方式,这不得不令人深思。考察李白作品,应该说他对科举进士是有过憧憬的。李白出生在一个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庭,其父让他早年在家广泛读书,《 秋于敬送从侄瑞游庐山序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 赠张相镐 》云:“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早年习作多为五言律诗和赋体文章。唐代科举进士试以五律、赋为程式,《 酉阳杂俎 》前集卷一三亦有云:“白前后三拟《 文选 》,不如意,悉焚之,唯留《 恨 》《 别 》二赋。”应考科举进士试必须精熟《 文选 》之理,李白“三拟《 文选 》”,说明他曾经严格地为应进士试作了准备,期望通过科举进士试,入仕得官,实现理想。李白还作有送人赴举的诗文,《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云:“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 》亦云:“海激伫乎三千,天飞期于六月,必有以也,岂徒然哉?”“望丹阙而非远,挥玉鞭而且去。”对应举科考有赞颂之情,且观其诗文,亦未有指责科举入仕不当之言。言李白“不屑”科举,似可商榷。
  唐代开科考取士,统治者是从维护巩固中央集权统治为出发点的,对人才的选拔,十分注重社会政治功用,因而对参考人员有系列严格的资格限定。据《 新唐书·选举志上 》载,参加科举考试者,须有“生徒”和“乡贡”的身份,必须“怀牒自列于州县”,证明其家世、籍贯和本人的品行。此外,州府解送的“乡贡”,还须同行者五人连保,凡有违“缺孝悌之行,资朋党之势,迹由邪径,言涉多端”等禁戒者,连保三年不得参加科考。这对李白而言,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首先,其家族牒谱失传,无法“怀牒自列于州县”,证明其家世、籍贯和本人的品行,认定出身。范传正《 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云:“其先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失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漏于属籍”即是指家世牒谱失传,虽李白《 上安州裴长史书 》自云:“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但无牒谱实证,按例是无法投考科举的。为此,李白在初出巴蜀东行时,曾想搜寻家族牒谱,以证出身,但未能如愿。此可参阅何树瀛先生《 李白初出巴蜀一游两都考 》(《 济宁师范专科学报 》2003年第2期)。
  其次,其出生在贾商之家,是富商子弟。《 旧唐书·食货志 》云:“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食禄之人,不得夺天下之利。”也就是说,工商之家的子弟是没有资格通过科举考试来进入仕宦的。李白父祖辈在西域碎叶生活了近百年,赖以生存的方式除经商外应别无他途。范《 碑 》云其父侨居蜀中后称“客”,此“客”应不是名字,可能是因其父经商往来,生活手段仍以经商为主,时人“遂以客为名”言之。考察李白年轻时的生活行为,也可得到证明。《 上安州裴长史书 》云:“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李白出生在富商之家,按例也在不得参加科考之列。
  再次,其年轻时有过“为县小吏”和触犯法令之举。《 旧唐书·宪宗纪 》载元和二年禁令:“进士举人,曾为官司科罚,曾任州县小吏,虽有辞艺,长史不得举送,违者举官停任,考试官贬黜。”《 新唐书·选举志 》、《 唐会要 》卷七六“贡举”条亦有载出。被“官司科罚”,说明个人品德有问题,不举送“州县小吏”,是避亲近之嫌疑。此禁令在中唐以前是严格实施的,据《 唐诗纪事 》卷一八引宋杨天惠《 彰明纪事 》载:“元符二年春正月,天惠补令于此,窃从学士大夫问逸事,闻唐李太白本邑人,微时募县小吏。”魏颢《 李翰林集序 》说李白:“少任侠,尝手刃数人。”李白对年轻时期的生活追忆时,不止一次提及杀人,《 结客少年场行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侠客行 》里更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些被人们称之为李白仗剑任侠精神的写照,但也隐含了一个事实:李白曾有过触犯法令之举。李白虽在《 上安州裴长史书 》言己被前礼部尚书苏颋称有“天才英丽”、“专车之骨”;前郡督马公“许为奇才”,文章“清雄奔放”。也因有上述禁令,无人敢愿为其举荐参加科考。
  由上述可知,统治者关于参加科举考试者身份的种种限定,使李白根本无法通过科举这一方式入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李白《 送蔡山人 》云:“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郁愤之情可见一斑。 二、游边入幕无功返,只吟怨歌悲自怜
  
  赴边入幕,以军功致仕,在唐代也是一条进身途径。开元年间地方节度幕府,就有招募长从侍卫,以扩骑代府兵的行为。《 通鉴 》卷二一六载:“应募者皆市井负贩,无赖子弟。”但有功即可升迁。《 邺侯家传 》云:“但问材力,不问所从来。”这对想博取功名致仕的文人来说,是一条具有强烈诱惑力的理想化的功成之路。《 旧唐书 》卷一百三十四《 马遂传 》载:“遂少时,尝与兄读书,乃辍卷叹曰:‘天下将有事矣,丈夫当建功于代,以济四海,安能矻矻为一儒哉!’”想到的是建功以济四海。《 唐代墓志汇编 》开元三一七载李元光墓志铭曰:“(公)常有言曰:‘大丈夫不继单于颈,不碎颜良军,曷以答圣朝之休美,绍先人之鸿业。’遂投笔戎幕,冀灭雰祲。”发言立志,以不负时代圣明。杨炯《 从军行 》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刘湾《 出塞曲 》:“一朝随招募,百战争王公。”盛唐文人有从军入幕致仕经历者不少,高适《 别韦参军 》云:“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云:“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轮台歌 》又云:“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文人赴边入幕,并非只是猎取功名和富贵,而是要追求一种参与世事的身份地位,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李白也曾尝试以此进身,《 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 》:“入幕推英选,捐书事远戎。”《 送张秀才从军 》:“壮士怀远略,志存解世纷。”《 塞下曲六首 》其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司马将军歌 》:“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体现出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李白在开元二十一二年间,有陇右边塞行;在天宝十一载,有幽州之行。前者,李白曾投诗《 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于安西都护将军、赤水军使哥舒道元,赞赏哥舒道元“一呼三军皆披靡”的“立身”之位,也隐含希望为其所用之情。也许李白无法承受陇右边塞艰苦的生活环境或未得到哥舒道元看重,只能是“孤剑谁托,悲歌自怜”,失望而归;后者游燕蓟,此行目的仍然是想“因缘幕府,蹑级进身”,但到了幽州后发现安禄山正在为叛乱作准备,预感到形势岌岌可危。李白“心知不得语”,只有“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安史之乱”爆发,永王李璘起兵,征招李白入幕府,李白以为这是实现理想的机会,《 永王东巡歌 》其十一:“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这种想法未免太天真、书生气十足,他不能认清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致陷入当权者争斗的漩涡,《 南奔书怀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获罪被流放夜郎,结局更为悲凉,《 流夜郎赠辛判官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李白暮年仍想入幕李光弼军中,无奈中道因病折返。由此看来,以军功致仕来实现理想的方式,对李白来说仍是行不通。

  三、投文献赋屈干人,假隐交游盼举荐
  
  唐代开元、天宝时盛行投文献赋干谒之风,这是当时文人在科举求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活动。宋人赵彦卫在《 云麓漫钞 》卷八云:“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 幽怪录 》、《 传奇 》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文人投文献赋干谒,借当时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