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闲情赋》的费解与新解
最新热门    
 
《闲情赋》之于“宫体诗”的关系考论

时间:2009-8-8 16:55:01  来源:不详
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的神魂颠倒,以至于产生出“十愿”的奢望和媚意。诗人这样写美人已经完全是一种世俗性的描写,美人也有个活生生的现实原型,是世俗之人对于美的极为敏感与特别渴望的产物,而不是神女的虚拟,也不再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性。

《闲情赋》模状声色的细腻,其心理感受的独特,以及其词汇色彩的丰富,超过了陶潜以前和当时的美人赋作,正适合宫体诗淫艳表现的借鉴,给其充分的艺术营养和灵感激发。曹道衡指出:“宫体诗”在“对于观察入微以及色彩的配合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5] P182 应该说,曹先生所指出的宫体诗在观察和色彩上的特点特征《闲情赋》里都已经充分具备了。而且,宫体诗以描写女性服饰、体态为主,尚形似、声色、淫放、艳丽的写作追求,与《闲情赋》也是一致的。这也是顺应了南朝诗坛的体物潮流。宫体诗的两大主题:女人与咏物。宫体诗人写女人的形态、卧具、内衣、体液、味道,写得精细繁缛,写得风情万种。在宫体诗之前的诗歌中较少注重人物形象刻画的作品,而宫体诗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成为宫体诗的显著特征,也是宫体诗对于诗歌发展的贡献。宫体诗既受到赋的影响,又受到咏物诗的影响,往往采用铺排手法、抓特征、写细节和细腻委婉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譬如萧纲的《咏内人昼眠》专写美人的睡态:“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壻恒相伴,莫误是倡家。”此诗正可代表宫体诗观察细致、描写细腻的风格,着力表现女性美所带来的感官愉悦。虽然有的研究者以为庾肩吾的宫体诗中很少注目女性的容饰和意态,我们也可以举出不少的例子来论证,其诗中也多美人形体和心理刻画,如《南苑看人还》中“细腰宜窄衣,长钗巧挟鬟”;又如《咏美人》中“非关能结束,本自细腰肢”;再如《爱妾换马》,除对马的骏逸进行一番描写外,还用“琴声悲玉匣”、“何路泣蘼芜”来状写美人的姿影和内心。至于说那种以写女人渴望被男人占有为乐事的作品,虽然格调不高,但是在对于美人的体感和模拟的细腻程度上,也为诗歌的人物塑造提供了借鉴,如著名的刘缓《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诗》中云:“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关别有物,还是倾城人。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粉光犹似面,朱色不胜唇。遥见疑花发,闻香知异春。钗长逐鬓发,袜小称腰身。夜夜言娇尽,日日态还新:工倾荀奉倩,能迷石季伦。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诗人以毫不掩饰的欣赏态度来写美人的千柔百态,其语言工巧,声律和谐,绘声绘色,但诗中将女性作为男性的玩狎的对象来欣赏,将女性拟娼化了。因此,宫体诗在破坏礼教的同时,也产生了肉欲的淫艳之弊。

其二、追求幽怨怅惘的悲剧情氛。古来美人辞赋似乎都是悲剧性的,而往往是“人神道殊”的悲剧。大凡先写神女,写神女对男性的诱惑,甚至表现女性的淫荡和放纵,表现女性在情欲上的主动,表现女性享受爱情的大方。基本模式是:“女性施诱——男性受诱——男性拒诱”。用《闲情赋》中的序来概括,就是“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的套路。这种“以礼制欲”的模式,旨在表现对情欲的超越,歌颂理性的力量。而陶潜存心表现另一种悲剧,《闲情赋》里放弃了美女对男性的诱惑的传统写法,而强化了男性对美色的渴慕,强化了男性求之不得的怅惘,作者始终怀有无限的敬畏感之中,甚至具有一种自卑心理,以仰视的角度来描绘美人的美丽和各种美姿,表现其至高无上的神圣与神秘。其中的“十愿”,以能够充当美人的衣领、衣带、发泽、眉黛、床席、丝履、影子、明烛、竹扇、鸣琴等为荣,为最高目的和意愿,渴求获得与美人接近的机会。而“十悲”则将求之不得的刻骨铭心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闲情赋》的作者似乎也欲遵循“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的思路,但是,在具体写作上其重心已经转移,不在“防限情欲”之上了,而着重表现“徒勤思以自悲”的缺憾,偏于“失意”的怅惘,表现难遂心愿的悲剧。
可以说,情事难料、心愿难遂的思想,乃宫体诗比较普遍的题旨。宫体诗中,有着大量的“守空房”、“思空闺”、“掩空扉”的描写,表现一种“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鲍照《咏双燕》)的无奈春情。诗中往往笼罩着花无百日红的悲剧情氛,如花容貌难永驻,声色享受难自恃,情欢恩爱难长久。刘孝仪的《闺怨诗》:“本无金屋宠,长作玉阶悲。一乖西北离,宁复城南期。永巷愁无歇,应门闭有时。”诗写女子因为与爱人长相离别,陷入了“永巷愁无歇”的相思痛苦的折磨中而不可解脱。人的主观终究无法把握客观,人的自身命运也无法由自己来主宰。虽然宫体诗的字面上多写寻欢作乐的愉悦,实际上寄寓了痛苦不堪的人生烦恼。宫体诗的作者们往往藉女性题材而表现人生无常的感叹。吴均《行路难》写原本为娼家的桃根,在不经意间却“一朝奉至尊”,告别了“贫穷夜纺无灯烛”的困境,过上了“丹梁翠柱飞流苏”的奢华生活。而原本得宠的班姬,却突遭冷遇,落得“奉帚供养长信台”的凄凉处境。诗人由此得出结论:“得意失意须臾顷,非君方寸逆所裁。”诗中所要表达的悲剧思想是:一切都在不可预料中,祸福之转换也不顺应人的意志。宫体诗的主帅萧纲的《咏美人观画》诗:“殿上图神女,宫里出佳人。可怜俱是画,谁能辨伪真。”也流露出一种无常虚幻的隐忧,无论是图画中的神女,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美人,尽管身姿绰约,风情万种,但其实都是虚幻不实的。庾肩吾的这类诗歌大约有近20首,多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如乐府《赋得有所思》:“佳期竟不归,春日坐芳菲。拂匣看离镜,开箱见别衣。井梧生未合,宫槐卷复稀。不及衔泥燕,从来相逐飞。”此诗构思很奇妙,通过女主人公的触物伤情,以及对燕子双飞的企慕,传达出其内心无限的幽怨,诗中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悲,但却是感人至深的缠婉。他的《未央才人歌》、《有所思》、《洛阳道》、《陇西行》、《春宵》、《冬晓》等,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女性内心的幽怨、痛苦和失望。

虽然不能说宫体诗中的悲剧意识和悲情色彩,就是直接导源于《闲情赋》,或者说是受启发于《闲情赋》,但是,宫体诗用诗的形式反映生命的痛感和人生的悲慨,反映情感与追求的失败,却让我们看到了与《闲情赋》衣钵相传的信息。

其三、追求轻艳惊彩的美学效果。《闲情赋》与宫体诗在美学上都追求轻艳惊彩的美学效果,这种美学效果的因素有三点,一是多以美人为写作对象;二是多藻声绘色的精微刻画;三是缠绵宛转的情感抒发。譬如《闲情赋》写得镂金错彩,缠绵悱恻,于景祥称誉“其巧丽之程度不下于齐梁骈体”。他从骈体文的视角来评论此赋,通篇四六,几无一散句,对偶切韵,骈俪整饬,藻声绘色,对称和谐,充分利用和开发了汉语的特点,突出汉字言简意丰的包含性,强化了语音声韵的韵律性,形成了工俪整饬的形式美,具有内容上的典雅美。中间的“十愿十悲”,既为对偶,又是排比,流转变化,精工细密,巧丽妙对,声韵和婉,跌宕生姿,尽显华媚绮艳之藻饰。[9]P351陶潜充分利用了赋的善于铺排的优势特点,藻声绘色的精微表现,对描写对象反复形容、多重勾勒;善于夸饰,极其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基本特点,有一种艳丽惊彩的声色之美。作者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逐层开展,尽写热烈爱恋中的一系列感受,将渴望与失望、欣喜与恐惧、热烈与冷静、欢歌与悲叹等情感交织,心理矛盾激烈,感情跌宕起伏,形成了极大的内在张力,心理过程微妙逼真,文势自由奔放而酣畅淋漓,情韵强烈浓郁而悠长缠绵。时人萧统说其“白璧微瑕”,绝对不是没有看到陶潜寄托的想法,而是说其过于放荡而伤于轻艳。

“宫体”之名,始见于《梁书·简文帝纪》对萧纲的评语:“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此论言中宫体诗的风格特征。宫体诗与《闲情赋》所共同的地方是以女性为描写对象,形式工巧,声律严整,声情缠绵,传达上特别的细腻而委婉。历来对宫体诗的批评,多以为其中有不少以写妇女生活及体态为内容,其实宫体诗里格调低下的也只占少数。虽然总的来说宫体诗的情调流于轻艳,诗风比较柔靡,但是实际上宫体诗的代表人物如萧纲、萧绎等人,也多为清丽可读的诗作。如萧纲的《率尔为咏诗》:“借问仙将画,讵有此佳人?倾城且倾国,如雨复如神。汉后怜名燕,周王重姓申。挟瑟曾游赵,吹箫屡入秦。玉阶偏望树,长廊每逐春。约黄出意巧,缠弦用法新。迎风时引袖,避日暂披巾。疏花映鬟插,细珮绕衫身。谁知日欲暮,含羞不自陈。”其诗采用“赋”的手法,不厌其烦地大肆铺陈,突现女性的外在美,具有强烈的淫艳惊彩视觉冲击力。宫体诗的语言、词汇和描写技巧的追求,自然形成了与《闲情赋》所共同的轻艳惊彩的美学效果。

我们并没有对应性地在宫体诗中寻找《闲情赋》影响的痕迹,但是,二者本乎自然、主乎性情、崇尚绮靡、偏重艳丽的感性化审美趣尚的基本向路,其显见的共同性,而使我们有了如斯大胆的关联性的推论,并形成文字而以此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2]鲁迅.选本[A],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莫道才.近二十年骈文研究述议[J]江海学刊2001,(4)

[5]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6]石观海.宫体诗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7]徐陵.玉台新咏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9]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