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论《阴阳八卦》的科学性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
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
抱利器而无所施——试论…
最新热门    
 
试论《文心雕龙》“折中”精神的主要体现

时间:2009-8-8 16:55:53  来源:不详
,归入“议”体,又能仔细区别其异同,这其间也贯彻着“折中”的精神,只不过是形而下的一般比较而已。《奏启》篇中这段论述,特别能反映刘勰的儒家思想,其批评近代文人有些奏文,“复似善骂,多失折衷”,前文已曾说过,这里的“折衷”的含义,和儒家讲的“扣其两端”的意义较为接近,主要就是“平允、中当”的意思。但追究起来,其中前后之论述,也贯彻了较为抽象的尚“中”的思想,即要以“明允笃诚为本(正)”,这也主要是儒家的思想。然而其间也可以分析出刘勰尚“通”、重“理”(事物之理)为“中之正”的意念,所谓“辨析疏通”、“博见足以穷理”云云。可见,不从儒道释三教会通的角度去分析刘勰理论批评的思想与观念,独主儒家为其宗旨,是很难讲通《文心雕龙》的。

  笔者以为以上三点,是刘勰“折中”论的精神原则在《文心雕龙》中体现得最主要的三个方面(主要从文学创作过程、表现过程、作品构成及审美理想方面着眼论述的),其它内容,亦因之而可以推求。下面两点是从刘勰的批评理论和《文心雕龙》本身的理论论说(表述)、论证方法及其逻辑特征的角度,来看“折中”论这一精神之体现的问题的,拟简单地论述一下。

    4.贵“通才”贵“圆照”贵“见异”以执“中”。

  所谓贵“通才”贵“圆照”贵“见异”以执“中”,主要是指刘勰在其批评理论中,包括对作家和作品的批评方法本身,也贯彻了“折中”的思想方法。

  《总术》篇:夫不截盘根,无以验利器;不剖文奥,无以辨通才。才之能通,必资晓术,自非圆鉴区域,大判条例,岂能控引情源,制胜文苑哉!

  《指瑕》篇: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

  《知音》篇: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

  这里引用的四段论述,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其所贯彻的“折中”之“中”的理论意义,至少体现为四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要求批评家能够博观,具备丰富的知识修养,是“通才”,所以能够做到体“要”以执“中”。这个意义上的“中”,与道家讲的“枢要”、“枢中”的思想较为接近,与六朝玄学思潮重“得意”的思想观念,也是一致的;二是观察事物、批评作品要全面,能够把握本质,大处着眼,所谓“圆鉴区域,大判条例”;又能小处入手,所谓“将阅文情,先标六观”,要将批评对象(作品)分析成不同的方面,来仔细研究,最终当然又要能够上升到“体要”的高度,不执于一端。这个意义上的“中”,就事物的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角度来讲,实质上就是要会通合一,这个“一”也就是“宗”、“本”的观念;三是批评作家作品要不带主观片面性,不以个人审美嗜好为标准,要能够持平、公允、客观,所谓“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这个意义上所贯彻的“折中”之“中”的理论意义,就是“中正”的思想观念,但这与儒家“中正”思想相比,已经融入了道家与佛学的思想,注重的“圆照”、“圆该”;四是主张能“见异”,即鉴赏批评家要能够发现所批评的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这是辨“异”于“同”的“折中”观念,“同”中要能见其“异”;“异”中要能见其“同”。但刘勰认为同中见异,最为重要,否则不够资格成为某作家或某作品的“知音”的,这是非常具有眼光和卓识的批评理论。

    5.求“圆通”求“体要”求“辩正”以执“中”

  所谓求“圆通”求“体要”求“辩正”以执“中”,主要是指刘勰之《文心雕龙》的论述方法、逻辑推理的特征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其“折中”论之“中”的理论意义,体现为立论圆通周密,分析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本质,最终能超越一般的“然否”之争、“有无”之争,归“辨”于“正”,入于“中”道。刘勰《论说》篇云: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辨者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如妄。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论哉?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论”之著作,鲜明地体现了他自己关于“论之为体”的要求和标准。刘勰主张“权衡万事”要“义贵圆通”,不能“越理而横断”,论述要注意“检迹”,有事实根据,以事物的“势”与“理”作依据。“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论哉!”不是一己之“曲论”,不作谀世之说,力做“通人”,力作“通论”,坚持自己原察事物之“势”、之“理”而获得的批评见解,这可以说就是刘勰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学术个性与独特精神。虽然,刘勰并不可能完美地实现自己所制定的关于“论之为体”的标准与要求,然而“亦几乎备矣”。

三、结语

  通过上文分析,可见刘勰提倡“正末归本”(《宗经》)、“振末以从本,知一而万毕”(《章句》)的方法;反复申说其“正变”与“会通”的结合;主张分析问题把握事物,要“宜明体要”(《奏启》)而“得其环中”(《体性》),不能搞“事非其物,繁略违中”(《箴铭》);主张作家创作,照理要“圆通”,“触物”要“圆览”(《比兴》),如果“虑动难圆”,必“鲜无瑕病”(《指瑕》);作品要能够“斟酌乎质文之间,隐括乎雅俗之际”(《通变》),而告戒作家们“《贲》象穷白,贵乎反本”(这个“本”,即本色、自然之本)的道理;主张批评要尚“中”又要“见异”,“圆照之象,务在博观”(《知音》)等等,就说明刘勰的“折衷”方法论,交融会通了儒道释的尚“中”用“中”的思想观念,不仅是他自己著述《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也是贯彻并鲜明地体现在他的理论批评的各个不同的层面,从而也成为其创作与批评的标准。至于从儒道释的“尚中”思想出发,进一步来研究刘勰的“折衷”论,论者亦多,笔者也另撰有论文。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