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孔令宏.中国道教史话.[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P345这些的确还符合《西游记》作者的知识结构及思想的要求。但是,在没有其它确证的情况下,我们还不能如此轻率地下结论说柳华阳就是《西游记》的最后改定者。相反,柳存仁等使用《西游记》中的道教术语来考证它与全真教的关系的推理(注:参看柳存仁.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J]香港:明报月刊,1985;王国光.西游记别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我们却能找出许多反证。试举一二例说明:
1.前三三与后三三
的确,这是《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道教经典中的常用术语。但是,就宋元明三朝的文人、僧侣著作中也十分常见。如宋人邹浩诗云:“红柿鸟残无此意,前三三与后三三。”(注:宋邹浩.示仁仲,道经乡集卷十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叶梦得诗云:“平生术九九,晚识前三三。”(注:叶梦得.游南峰寺诗并序.曹学quán@⑦.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二十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释真净诗云:“未能真与佛同龛,且向途中息草庵。勿谓无心便休去,前三三有后三三。”(注:释真净.滁州全椒塔院鉴上人邀宿草庵,曹学quán@⑦.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二十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耶律楚材诗云:“抛梁南底个,因缘@(15)好参,试问助缘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注:耶律楚材.万寿寺创建厨室浪著上梁文六首.其二,湛然居士集卷十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僧圆胜诗云:“抛梁南瓶钵,生涯共一龛。试问龙蛇今几种?前三三与后三三。”(注:僧圆胜.崇安寺重修三门上梁文,金李俊民。@⑩靖集卷十一[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外,《东坡全集》、《五灯会元》等都多次使用过“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些诗人都非道士,我们由此可以说该术语并非道教专用术语。
2.铅汞龙虎
它们是道教内丹术的核心术语。同样,它也出现在宋元明三朝的文人、僧侣著作中。《朱子语类》就有“譬如修养家之铅汞龙虎,皆是我身内之物,非外在也。”(注: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鹤林集》卷二十七《答游景仁书》中说:“读谷神赋如龙虎要诀、铅汞密旨。”(注:宋吴泳.答游景仁书,鹤林集卷二十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最像道教之作的是《东坡全集》中的一段话:“知此则知铅汞龙虎之说矣。何@⑨铅?凡气之谓铅。或趋或蹶或呼或吸或执或击,凡动者皆铅也。肺实出纳之肺为金、为白虎,故曰铅,又曰虎。何@⑨汞?凡水之@⑨汞。唾、涕、浓、血、精、汗、便利,凡湿者皆汞也。肝实宿藏之肝为木、为青龙,故曰汞,又曰龙。古之真人论内丹者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世未有知其说者也。’方五行之顺行也,则龙出於水,虎出於火,皆死之道也。”(注:苏轼.续养生论,东坡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元人陈栎说:“坎离水火铅汞龙虎,虽互换有异名,实只精气二者而已。”(注:元陈栎.月鼎衍义,定宇集卷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龚@⑤诗曰:“泥途久甲子,铅汞方既济。”(注:元龚@⑤.赋圆荷分韵得细字,存悔斋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人郑善夫诗云:“爵服既不情,铅汞亦我诬。”(注:明郑明善.须溪除日,曹学quán@⑦.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八十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元释念常在《佛祖通载》对龙虎、婴儿、姹女、铅汞、丹炉等都有自己的解释。难道这些著作都是道教著作?这些文人、和尚都是道士?
3.黄婆与刀圭
在《西游记》中,黄婆与刀圭都代表沙僧。它们也都是道教炼丹术语。但是,在宋元明的著作中同样常见。《竹友集》卷二有:“玉石落落不满房,黄婆居中补四方。”(注:宋谢迈.吴民载弃意堂,竹友集卷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陈渊诗云:“阳明连络四友中,胃气由来处处通。但使黄婆能饱饭,客邪端的不须改。”(注:宋陈渊.三绝句寄几先,默堂集卷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元人吴澄《寄题医士陈氏意齐》诗云:“百千万变十三科,泥古方书柰病何?看取慈亲求赤子,有如姹女籍黄婆。重轻按举精思巧,加减称停居法多。此妙不传君独得,可能纸外觅机佗。”(注:元吴澄.寄题医士陈氏意齐,吴文正集卷九十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要是没有题目的提醒,这几句诗的确容易被当成道教炼丹诗。事实上,黄婆与刀圭在医书中使用更普遍,无须一一引证。还是在文人和佛家著作中进行举证。沈周《白云山樵歌》:“…凡火不能@(16),却使火龙水虎相煅炼,黄婆鼎中七七始成齐。”(注:明沈周.白云山樵歌,石田诗选卷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李梦阳《寿见图歌》有云:“丹砂我炼寻黄婆。”(注:李梦阳.寿见图歌,空同集卷二十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王志庆《殷尧藩中元日看诸道士步虚诗》云:“倘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注:王志庆.殷尧藩中元日看诸道士步虚诗,古俪府卷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释赞宁《进高僧传表》中有:“或示刀圭,执南箕而簸扬。”(注:宋释赞宁.进高僧传表,宋高僧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些诗文也说明了黄婆、刀圭并非道教所独有的专用术语。
我们以上列举当然也不能直接说明《西游记》的最后改定者就不是道士,但是,它们却能够说明宋元明时的文人的知识结构。即,在“三教合一”已成为当时显眼的文化思潮时,无论是文人还是和尚来改编《西游记》,都不会出现对道教内丹术知识欠缺的现象。因而,在玄奘取经故事与猴子的故事联姻,道教故事已成为它的一部分后,受“三教合一”思潮影响,这位改写者按照中国古典小说的习惯,对玄奘取经故事使用道教某些术语评论是很自然的;有时还直接引用道教诗歌来作小说的留文或回首回末诗,这都不应有所奇怪。这些文字有时明显牵强附会,与正文故事不相容,它们也不能改变《西游记》故事的性质——以和尚取经故事为主的佛教小说。因此,我们认为《西游记》中的道教内容是最后附加上去的。它应该是对《西游记》的最后的加工。
结语
《西游记》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演义成为故事,又在民间长期广泛流传最后才定型成书的。因为它的故事原形正是一个宗教行为,它从开始就蕴涵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所以,这个历史事实在故事化的过程中,不断有宗教教义渗透。它们渗透的轨迹正好与小说的成书过程相对应。也就是说,小说原形玄奘取经故事本是佛教事迹,它被故事化以后,它本身所已孕涵了佛教的教义被有意识的突现。尤其是文人染指,强化说教意图,儒家文化全方位地渗透。道教故事的加盟是从玄奘取经故事与猴子故事联姻开始的,道教教义的渗透却是三教圆润思潮的结果,应当最晚。因此,佛、儒两家文化与小说故事已是水乳交融,不露痕迹,道教教义却只在留文与回首回末出现,与故事不大相容,往往穿凿附会,附加的痕迹明显。它便呈现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百回本。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礻右韦
@②原字左山右上免去儿中比下兔
@③原字左山右佥
@④原字左忄右宗
@⑤原字左王右肃的繁体
@⑥原字左日右句
@⑦原字左亻右全
@⑧原字左刺去刂右攵
@⑨原字左言右胃
@⑩原字上艹下壮
@(11)原字左王右禹
@(12)原字上罗去夕下外厂内剡
@(13)原字左忄右西
@(14)原字上竹下廷
@(15)原字上冖下取
@(16)原字左火右气的繁体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