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论《阴阳八卦》的科学性
《西游记》中的五行团队…
《西游记》圣境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
《西游记》的流氓无赖意…
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最新热门    
 
试论《西游原旨读法》的地位及其影响

时间:2009-8-8 16:56:08  来源:不详
才会有鉴别,而《读法》所言的“比较”,多在“真”、“假”之辨上。首先,把《西游记》与其它才子小说做比较,以获得《西游记》“深层”的意义。如《读法》第3条所云:“《西游》,神仙之书也,与才子之书不同。才子之书论世道,似真而实假;神仙之书谈天道,似假而实真。才子之书尚其文,词华而理浅;神仙之书尚其意,言淡而理深。”确为《西游》的评。其次,以《西游记》中悟空自身的变化做比较,以获得《西游记》“真实”的意义。如《读法》第39条所说:“《西游》写悟空变人物,有自变者,有以棒变者,有以毫毛变者。自变、棒变,真变也;毫毛变,假变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再次,以同一人物的名谓做比较,追寻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以获得《西游记》“可靠”的意义。如《读法》第40条说:“《西游》称悟空,称大圣,称行者,大有分别,不可一概而论,须要看来脉如何。来脉真,则为真;来脉假,则为假。万勿以真者作假,假者作真。”对此,作者在《读法》第38条所举事例中做了极好的分析,他说:“《西游》写悟空,每到极难处,拔毫毛变化得胜。但毛不一,变化亦不一。或拔脑后毛,或拔左臂毛,或拔右臂毛,或拔两臂毛,或拔尾上毛,大有分别,不可不细心辨别。知此者,方可读《西游》。”由此可见,即使是对于同一人物,同一事物,也要善于比较,分析其“真假”的来龙去脉,并得出最后的“可靠”的结论。

  3、提醒读者注意书中的导入法。这里所说的导入法,也就是《读法》中所说的“欲示真而先劈假之法”,这种写法很有点像朱熹所说的“赋”的写法,(即“赋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只不过在《西游记》中更注重用相反的事例作为导入的引子,即达到以假衬真的目的。由于此法在《西游记》中用得特别多,即“通部多用此意”,故《读法》第25条明确指出,以引起读者注意。如说:“《西游》有欲示真而先劈假之法,如欲写两界山行者之真虎,而先以双叉岭之凡虎引之;欲写东海龙王之真龙,而先以双叉岭之蛇虫引之;欲写蛇盘山之龙马,而先以唐王之凡马引之;欲写行者、八戒之真阴正阳,而先以观音院之假阴假阳引之;欲写沙僧之真土,而先以黄风妖之假土引之。通部多用此意。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4、提醒读者注意故事的连贯性。章回小说,顾名思义,应是分章分回。一般情况是每回演一个故事,而故事的主题往往在回目中已点明,故读者要极快地了解某一回的内容,只须看看回目便知。当然,这是指普通大众读者而言,他们只要做一般的了解,无须了解深层的意义。而作为研究,就不能这样,因为许多章回小说,如《三国》《水浒》《红楼》等在写法上,都有铺垫,有埋伏,有的“公案”不是在当回中解决问题,而是延伸到数回乃至数十回中,因而研究者在阅读时要特别细心注意。至于《西游记》,素朴散人告诉我们一个秘诀,那就是注意每件公案的冠首,因为其立言主意,往往在公案冠首就已讲明了,如《读法》第9条云:“《西游》每宗公案,或一二回,或三四回,或五六回,多寡不等。其立言主意,皆在公案冠首已明明题说出了。若大意过去,未免无头无脑,不特妙义难参,即文词亦难读看。阅者须要辨清来脉,再看下文,方有着落。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5、提醒读者注意书中的双关意义。《西游记》中有不少一意双关、一笔双写之处,若不弄清其中的双关意义,就无法读懂《西游》。像《西游记》中的劈邪归正、证正劈邪之笔,性命双修之道,都是用的双关笔法。例如《读法》第21条云:“《西游》有劈邪归正,有证正劈邪之笔,如女人国配夫妻,天竺国招驸马,证正中劈邪也;狮驼国降三妖,小西天收黄眉,隐雾山除豹子,劈邪归正也。真人一意双关,费尽多少老婆心。盖欲人人成仙,个个作佛耳。知此者,方可读《西游》。”再如《读法》第26条是专门就性命双修来谈的,如说:“《西游》有最难解而极易解者,如三徒已到长生不老之地,何以悟空又被五行山压住,悟能又有错投胎,悟净又贬流沙河,必须皈依佛教,方得正果乎?盖三徒皈依佛教,是就三徒了命不了性者言;五行山、云栈洞、流沙河是就唐僧了性未了命者言。一笔双写,示修性者不可不修命,修命者不可不修性之义。”这些地方,若不经人点破,读者是难以想象得到的。所谓“有最难解而极易解者”,实际上深含哲理。

  6、提醒读者注意书中的喻意。上文已经说过,《西游原旨读法》的作者是主《西游记》“三教一家”之说者,其所认定的儒教范畴,主要是在《河》、《洛》、《周易》之中,故其“喻意”多在太极、五行之中找寻。如《读法》第30条说:“《西游》三藏喻太极之体,三徒喻五行之气。三藏收三徒,太极而统五行也;三徒归三藏,五行而成太极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第33条说:“《西游》以三徒喻外五行之大药,属于先天,非后天有形有象之邪行可比。须要辨明源头,不得在肉皮囊上找寻。知此者,方可读《西游》。”第37条又说:“《西游》以三徒喻五行之体,以三兵喻五行之用。五行横簇,体用具备,所以能保唐僧取真经、见真佛。知此者,方可读《西游》。”可见,《读法》作者极力找寻出书中的喻意,目的是要说明“在儒则为《河》、《洛》、《周易》”。

  7、提醒读者注意书中的正用、借用之别。《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即唐僧师徒)皆有多种名号,这些名号,不是小说的作者随心所欲地变戏法,搅得读者眼花缭乱,而是有其用意的。其中有的属正用,有的属借用,若不弄清作者的用意,不知道哪个属正用,哪个属借用,就无法真正读懂《西游记》。故《读法》第32条特别指出:“《西游》写唐僧师徒有正用,有借用,如称陈玄奘、唐三藏,孙悟空、孙行者,猪悟能、猪八戒,沙悟净、沙和尚,正用也;称唐僧、行者、呆子、和尚,借用也。正用专言性命之实理;借用兼形世间之学人,不得一例混看。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8、提醒读者注意书中的同、异之处。从前有不少学人批评过《西游记》有重复、雷同的缺点,其实,若站在一定的距离和高度来看《西游记》,并对全书作认真的审视和分析,便不难发现作者“重复出之”的真正用意。如《读法》第24条所说:“《西游》演卦象有重复者,特因一事而发之,虽卦同而意别,各有所指,故不妨重复出之。”也就是《读法》第5条所说的:“《西游》,一案有一案之意,一回有一回之意,一句有一句之意,一字有一字之意。真人言不空发,字不虚下。”所以提醒读者要“行行着意,句句留心,一字不可轻放过去”。《读法》的作者不仅善于在同中见异,而且还善于在异中求同,如第27条所云:“《西游》有不同而大同者,如《西游记》本为唐僧西天取经而名之,何以将悟空公案著之于前乎?殊不知悟空生身于东胜神州,如唐僧生身于东土大唐;悟空学道于西牛贺洲,如唐僧取经于西天雷音;悟空明大道而回山,如唐僧得真经而回国;悟空出炉后而入于佛掌,如唐僧传经后而归于西天。事不同而理同,总一《西游》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这里的异中见同,不是一般读者所容易发现的,而《读法》的作者能慧眼独具,一一指出,给后人许多启示。

   三、关于《西游记》的结构

  《西游记》的结构,大而言之,属总分结构。前7回属总写,后93回属分写。《读法》第19条已对《西游记》的总体结构做出了极好的概括:“《西游》有合说者,有分说者。首七回,合说也。自有为而入无为,由修命而至修性。丹法次序,火候工程,无不具备。其下九十三回,或言正,或言邪,或言性,或言命,或言性而兼命,或言命而兼性,或言火候之真,或拨火候之差,不过就一事而分晰之,总不出首七回之妙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读法》的作者不仅指出了《西游记》的整体结构,而且还就每回的结构、“提纲”(即回目中的关键词)和每宗公案收束处的“两句总结”,以及具体故事的顺序等等,都一一做了分析和概括,提醒读者注意。就“回目”而言,“提纲”一经作者拈出,便能给人以提纲挈领,意义清晰,脉络分明的感觉,再加上具体的实例分析,书中的妙义全出。请看《读法》第10条所说的:“《西游》每回妙义,全在‘提纲’二句上。“提纲”要紧字眼,不过一二字,如首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灵根’即上句字眼,‘心性’即下句字眼。可见灵根是灵根,心性是心性,特用心性修灵根,非修心性即修灵根。何等清亮!何等分明!如次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悟彻’即上句字眼,‘断魔’即下句字眼。先悟后行,悟以通行,行以验悟,知行相需,可以归本合元神矣。篇中千言万语,变化离合,总不外此‘提纲’之义。回回如此,须要着眼。知此者,方可读《西游》。”在注意“提纲”之外,还要注意每件“公案”收束处的“两句总结”,因为它在全案中属关键之笔,是全案的“骨子”,不可轻易放过,正如《读法》第12条所说的:“《西游》每宗公案,收束处皆有二句总结,乃全案之骨子。其中无数妙义,皆在此二句上着落,不可轻易放过。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在具体的故事上,《西游记》的作者又运用“史笔”,即以时间为序,来推演故事,结构全文。这在《读法》第17条已点明,如说:“《西游》每过一难,则必先编年记月,而后叙事,隐寓攒年至月,攒月至日,攒日至时之意。”这里所说的“时间顺序”是指小说的起始时间以及每个具体故事的叙事顺序,虽然目的是要证明“贞下起元”之意,但客观上有着以时间顺序结构全文的作用,与作为整个小说主线的“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事件并不矛盾。

  总之,要读懂《西游记》,并尽可能地去接近《西游记》的“原旨”,对其结构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其结构、头绪搞清楚了,亦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作品的主旨和艺术特色。特别是《西游记》的回目“提纲”和公案结束时的两句“总结”,是回回如此,案案如此,因此《读法》总结出来,就具有揭示小说“结构”规律的意义,给后世读者阅读和研究《西游记》提供了许多直接的指导,避免了许多弯路,节省了许多时间,提供了许多的启示。

  综上所述,《西游原旨读法》无论是对《西游记》的主旨方面,还是对其艺术技巧方面的探讨,都给后人提供了许多直接或间接的启示。作者对《西游记》所做的全面探讨和研究,目的是要探寻出作品的本来意义,即作品的“原旨”。但事实上,到底他所解读的是不是作品的原旨,很难确定,因为时隔数百年,又没有直接能证明的资料。其实找没找出“原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分析能否给后人以新的思维启示,能否让古人的东西在后代或当今产生新的社会效益。笔者以为,在这些方面,《西游原旨读法》都做到了,它不仅是开启《西游记》研究的钥匙,同时也是开启其它小说研究的钥匙,甚至可说是开启人们思维的钥匙。《读法》45条虽然是可数的,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义却是不可数计的。毋庸讳言,后世《西游记》研究的成果中,大多数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读法》的影响。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产生着积极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推究出小说的原旨,作者“殚数十年精力,惟恐古人之书有一字之未悉,又惟恐注释之义与古人之旨有一字之不合者”(《西游原旨跋》)穷根究底,追根溯源的精神;讲究读原著,独立思考,又不固执己见,注重与名师印证的朴学、实证精神,这些精神对纠正今天的学术浮躁风气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读法》的作者不蹈袭前人,不拾人牙慧,他独具慧眼,婆心独切,提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见解,对开启人们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