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六爻的四个层次理论”…
天人合一
曾经还记得“天狗吃月亮…
论“灰姑娘”故事里的性…
有关古文论“失语”、“…
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
由上博《诗论》简论“文…
《穷达以时》“天人之分…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
简论“诗亡”与“《春秋…
最新热门    
 
论“天人合一”对《三国演义》叙事系统的影响

时间:2009-8-8 16:56:16  来源:不详
性,所以它们既预示了情节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属,使故事直奔统一的目标而形成整体系统,同时又留给情节的具体运作以多种可能,使小说的故事情节在既定与不定之间充满跳跃性、吸引力和神秘感,这一摇曳生姿的叙事机制使小说的叙事结构越来越显得严整圆满。

        三、叙事结构的严整圆满

    天人合一作为小说结构布局的指导思想,导致小说家在安排叙事结构、 故事模式时有意无意取法天道,模拟天道以成人文。《吕氏春秋·圆道》云:“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古人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认识尚停留在感性阶段(这亦是天人合一的产生契机),故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并因为寒暑往来、日出月落、昼出夜伏、秋收冬藏等有规律的自然变化与人事活动而逐渐形成天道循环的观念。《吕氏春秋》所言之“圆道”,也意味道“圆通周复”,“轮转而无废”的循环。即《易·泰·九三》所谓“无往不复”,《老于》所云“(道)周行而不殆”等等。周敦颐《太极图》以圆中圈空为“无极而太极之象”,朱熹直接说:“今日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朱子语类》卷七十四)所以,以“循环为特征”的“圆’,成为中国人思维与表达的心理根据和模拟对象。体现在小说叙事艺术上则表现为章回小说叙事重照应,刻意追求回环往复的结构效果,从而使大量作品形成前后呼应、首尾关合、严整圆满的叙事结构。

    与《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等章回小说往往要借助“谪世”、 “转世”之说和报应轮回观念,从而形成谪世模式与转世模式两大叙事模式以打造严整圆融的叙事结构不同,《三国演义》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形成严密的叙事大框架,天道循环的历史哲理与回环往复的叙事结构达到精巧的统一。小说开篇第一段即议论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六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汉帝,遂分为三国。”结尾又议论道:“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前者注重“合久必分”,后者强调“分久必合”,由此构成汉——三国——晋分合相衔的历史轨迹。在分合相衔的大框架之中又包含着魏蜀吴三家由创业到灭亡的相互对峙而又相应交叉的三个主要叙事框架以及展示董卓、袁绍、吕布、刘表等昙花一现的个人历史的无数较小的叙事段落。每一个叙事框架或段落同样拥有严整圆融的结构。以曹魏为例。起初,曹操往往以汉家忠臣的面目示人,随着势力的逐渐强大,曹操也渐渐撕破伪装公然欺凌君王。曹操曾先后两次扑灭汉献帝的密谋活动,诛杀了董承、董贵妃、伏完、伏皇后等人,严酷镇压异己力量。书中第24回“国贼行凶杀贵妃”和第66回“伏皇后为国捐生”充分暴露了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的本质,也可以视为曹魏集团萌芽和壮大的标志。到第80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献帝被迫筑受禅台禅位曹丕,曹丕降旨封献帝为山阳公。曹丕代汉自立,曹魏集团的势力达到颠峰。第109回“废曹芳魏家果报”则可以看作曹魏集团衰亡的先兆。 司马昭在篡夺曹家大权后,同样也扑灭了魏主曹芳的密谋活动,诛杀了张缉、张皇后等人,与曹操当年的做法如出一辙。第119回“再受禅依样画胡芦”, 魏主曹奂亦筑受禅台禅位给司马炎,司马炎亦封曹奂为陈留王。至此晋承魏祚,曹魏集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曹操和司马昭一前一后两次“屠后”,曹丕和司马炎一前一后两次“受禅”,四次宫廷政变勾勒了曹魏集团由盛而衰的发展轨迹。“两汉经营事颇难,一朝失却旧江山。黄初欲学唐虞事,司马将来作样看。”“当年伏后出宫门,跣足哀号别至尊。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晋国规模如魏王,陈留踪迹似山阳。重行受禅台前事,回首当年岂自伤。”正如点缀在这些章节中的诗句的反复咏叹:作者有意加强历史事件的相似性,从而凸显“天道循环”、“因果报应”的历史观。毛宗岗的《三国志演义回评》也指出:“献帝有衣带诏,曹芳亦有血诏;汉有伏后之见弑,魏亦有张后之见弑;汉有伏完、董承之事泄,魏亦有张缉之事泄。报应之反,何无分毫之或爽耶?”[3](P473~474)从叙事艺术的角度来看,前后两次“屠后”、“受禅”的循环往复、首尾呼应更强化了叙事结构的严整圆满。“纷纷世事无穷尽,茫茫天数不可逃”。《三国演义》正是在这种多重回环结构的相续相套之间展示出三国时代变动不居、周流不殆的政治谋略与尘事风云。循环往复、首尾呼应在叙事过程中的反复使用,显示了古代小说家以“天道圆”的观念把握生活、自觉追求圆通完满的艺术美感。

    “哲学与文学是同一质地的不同样式”[4](P270)。双方可能基于大致相同的思索和追求而相互联通。天人合一对《三国演义》叙事系统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当然远远不止上文所论及的三个叙事特点。但是,叙事时空的自由灵活、叙事机制的摇曳多姿以及叙事结构的严整圆满无疑是《三国演义》等章回小说接受天人合一的影响而在叙事层面所产生的最为突出和集中的表现。把握这些特点,又可以算作是对章回小说叙事艺术和结构技巧的一种剖析和挖掘。由此深入,我们可以在加深对哲学与文学、传统文化与古代小说关系的认识的同时,对《三国演义》等章回小说的谋篇布局甚至思想内蕴勾勒出清晰的影像。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3]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R W·比尔兹莫尔.文学的例证与哲学的混乱[A].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