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西堤红山销售说辞之大话…
《西游记》中的五行团队…
《西游记》圣境
《西游记》的流氓无赖意…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
不朽的童心审美的游戏—…
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
《西风》:“论语派”后…
佛光幻影中世俗女性的映…
美德与奴性的结合——浅…
最新热门    
 
《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术转换

时间:2009-8-8 16:56:53  来源:不详
     繁本小说《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形态较为复杂,明清时期的学者根据宗教题材本事提出的“解经”、“谈禅”与“证道”说,将宗教题材等同于宗教主题,一度较为盛行。今人大都赞成《西游记》作为小说文本的认定,但在义理探求过程中依然存在莫衷一是的情况。实际上,就“《西游记》与宗教”论题展开的研究,首先需要解决一个中间环节,即《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术转换问题。本文试就小说情节处理与宗教情感思维互动关系的若干结点展开讨论。
 
      一、《心经》作用的特定呈现和艺术处理
 
      《西游记》对佛教经典《心经》的直接引用引人注目。浦安迪先生《明代小说四大奇书》论及《西游记》时指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摆在醒目位置上,这构成了本书中心思想的导线之一。从创作方面看,《西游记》对《心经》的演现和强化意义何在?这对于我们理解宗教描写在小说文本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小说创作如何对宗教情感思维进行艺术转化.能够带来一些重要的启发。
 
      (一)传统取经题材中《心经》的出现标志着小说缘饰本事的神异化倾向。
 
      玄奖西行题材中《多心经》的出现,标志着宗教历史本事被纳人小说之后缘饰本事所作的神异化处理。《太平广记》引《独异志》和《唐新语》记载:“唐武德初,(玄奘)往西域取经。行至厨宾国,道险,虎豹不得过。矣不知为计,乃锁房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演,身体脓血。床上独坐,莫知来由。类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羹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遂至佛国,取经六百余部而归。其《多心经》,至今诵之。这一段话也被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据《独异志》原文引录。清崔颧《通俗编》卷三十七《故事·唐僧取经》引《独异志》对于“老僧”只是说“莫知所来由”,而无“头面疮皮,身体脓血”的描述。而在现存的唐人有关玄奖本事的材料中《多心经》未见提及。
 
      在现存的残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心经》的传授得到特殊的关注。书中《人竺国度海之处第十五》记载三藏向西竺鸡足山祷祝,求请法教,得如所愿。“三藏顶礼,点检经文五千四十八卷,各各俱足,只无《多心经》本”,“此回只少《心经》本”原属特殊安排,不过是为下回《转至香林寺受心经本第十六》张本。第十六回中《心经》由定光佛“密授”,并称:“此经上达天宫,下管地府,阴阳莫测,慎勿轻传;薄福众生,故难承受。”再曰:“此经才开,毫光闪烁,鬼哭神号,风波自息,日月不光,如何传度?”可见《心经》乃“密授”之“真言”。《诗话》最后写“皇王收得((般若心经》,如获眼精,内外道场,香花迎请。”明皇对于《心经》的珍视,也是《心经》地位特殊的表现。
 
       对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唐人小说《独异志》、《唐新语》有关《心经》的记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差异:就时间来看,一是发生于向西天取经途中,一是发生于取经转回的路上;传授《心经》的,一是神秘出现、不具名的“老僧”,一是特为表出的定光佛;就《心经》的作用看,一者具有释厄解难的“神通”,产生了实际的功用,一者预示的作用虽能通神,但对于普通众生,却成为“禁忌”,没有得到印证。而相同之处在于,西游传统题材对于《多心经》作用的言述,逐渐成为宗教神异故事的一项表现内容。
 
      (二)宗教情感思维对《心经》的演现成为《西游记》本事缘起的逻辑线索
 
      繁本小说《西游记》对于《多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或谓《心经》的处理,值得深切注意,这也是小说创作本事缘起的一种体现,由此可以管窥小说写定过程中对于传统题材的损益取舍态度。小说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奖受心经”一节.乌巢禅师传授《多心经》声称:“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
,自无伤害。”据八戒的说法,“禅师晓得过去未来之事”。禅师对于西去路程的告白,就情节发展而言,是对十二难之后所历患难的总括性质的预叙,具有一种全知叙事的近似意义.但将《多心经》作用的陈说,明确系于乌巢禅师这一叙述主体之下,依然属于一种限知叙事方式,这与传统题材中《心经》的
作用被作为获得显报的一段功果进行客观陈述有所不同。相同之处在于,《心经》的作用都被着意提及。在繁本小说《西游记》中,小说叙述者对于《多心经》的地位跳出故事情节之外特为表出:“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究其实,就如小说将《多心经》的传世坐实为唐僧玄类的“耳闻”一样,虽然
佛典《心经》的确以玄类的译本最为流行,这些断语仍属于“姑妄言之”性质,从宗教历史的角度看,无论在本事源流方面,还是在宗教义理方面,模仿历史思维,以“判教”的方式进行主观认定表明一个事实:坐实就是蹈虚。对于宗教史实的背反在宗教和历史双重属性上展开,这实际上就是小说家惯用的反讽手法。
 
      依据乌巢禅师的说法、唐僧玄类未来的取经路程,《多心经》的功能应当像如来通过观音菩萨所赠送的装装、锡杖一样得到演现。在接下来的“黄风怪阻十三难”(第二十回)中,唐僧路口上战兢兢正念《多心经》,却被鼠精黄风怪驾长风摄去了。乌巢禅师《多心经》,却被鼠精黄风怪驾长风摄去了。马巢禅帅《多心经》的作用似乎不仅没有得到证实,反而被证伪。能否把这一情况理解为对《多心经》作用的否定性认识以及繁本小说《西游记》文本存在的情节?问题是,如果理解为情节脱节,则很难解释此后《多心经》被悟空一再提起,作为师徒推求佛性的话头。
 
      如“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第三十二回)唐僧对于前遇高山发出的“恐有虎狼阻挡”的预警.悟空劝师父“莫生优虑”时有所发挥:“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该回唐僧有“几时能够此身闲”的怅叹,悟空对以“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说写道.“长老闻言.只得乐以忘忧。”“只得乐以忘忧”的心理描箕十分有趣,说明唐僧取经同时经历的心路历程。
 
      再如“黑河沉没三十二难”(第四十三回),三褪闻水声惊心.悟空说师父忘了《多心经》,.无眼耳鼻活身意”一句,“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俏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事衫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悟空解和如何“祛退六贼”之后发现师父原来是“思乡难息”。
 
      又如唐僧一行在经历“灭法国难行七十难”(芽八十五回)之后,辞别钦法国王,忽见高山阻路,针又师父的恐惧惊惶、神思不安,悟空再度提起乌巢禅的《多心经令,希望用《多心经》的四句烦子“佛在灵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使三藏开悟,而三藏‘若依此四句,千绍万典,也只是修心”,多少抱有一点怀疑态度。对此悟空又有所申论:“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考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霍音只在眼下。”
 
      第九十三回.在进人布金禅寺之前,行者又提走乌巢禅师《心经》,三藏称《般若心经》为“随身衣钵”称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三藏对《心经》的理解方为具足。
 
      以上是繁本小说《西游记》中唐僧与悟空师徒井话《心经》的四个显例,悟空形象在小说中亦正亦邪亦庄亦谐.但是对于《心经》的讲谈,却无一例外持肖定的态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心经》的作用虽然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时隐时现。但就作品叙事的户在逻辑线索而言,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繁本小《西游记》的写定并非像有的论者所说,只是以取故事作为叙事躯壳,事实上提及《心经》时对于“心要”的体悟作为非情节性因素纳人文本,说明《西波记》的写定者并非对佛教义理不求甚解,小说更多坦从民俗佛教的角度加以演现,或可说是考虑读者拐受因素而采取的叙事策略。
 
      (三)由义理向心理的衍化体现出《心经》在《匹游记》中的叙事结构功能
 
      我们对于小说第二十回《多心经》“保护”功能失效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需要进行更加深人的分析。实际上,小说于此处发出感叹:“江流注定多磨折,寂灭门中功难行。”小说第二十二回悟空对八戒的解释有着普遍意义,“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够脱离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佛教苦谛说可以作为悟空的言论依据。由此看来,乌巢禅师《心经》的用应该理解为“魔瘴之必有,伤害之终无”。而要达成这一效果,取经人永远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实际上在表象世界御妖魔化的外力侵扰的同时,在意志界必须同种种心魔作斗争。小说描写唐僧的恐惧惊惶、神思不安,或者“思乡难息”等种种状况,从日常经验的层面展现了内心修持可能遭遇的种种波折和磨难。也就是说,小说《西游记》凭借人类共同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圣僧”与“众生”之间的距离。使我们在阅读神异故事的同时联想到历史上唐僧玄奖取经艰险路途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动荡和瞻顾掩抑姿态。无论如何,敞开“圣僧”的心灵真实,哪怕只是冰山一角,这也是繁本小说《西游记》值得注意的艺术创获。
 
      佛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的是内心修持的“心要”,也称《心经》,小说《西游记》中悟空有关乌巢禅师《心经》的话头相当于“讲经”,从民俗佛教的角度切近佛教义理,另一方面,小说又从民俗佛教的角度向民间心理的层面衍化,借《多心经》的题名“多心”表现众生热恼,给人故事情节发展的具体过程当中。如“比丘救子六十五难”(第七十九回)悟空化成的假唐僧被妖邪变成的国丈称为“多心的和尚”。“假僧把那些心,血淋淋的,一个个捡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铿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又如“搬运车迟三十三难”(第四十五回)车迟国斗法唐僧登坛静功祈雨念的是《密多心经》,为了表现求雨乃悟空暗助唐僧成功将《多心经》改称《密多心经》,加“密夕,而不是加“蜜”以与情节相应。智慧和慈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