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八字解读沈殿霞的死
八字解读A
五行学说解读丰田生产方…
五行学说解读中国老字号…
五行解读国内企业的通病
五行解读丰田的现地现物…
五行解读企业管理的最高…
五行解读领导者士气的五…
五行解读企业管理的二八…
易经解读扫帚星
最新热门    
 
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存在主义意识

时间:2009-8-8 16:56:59  来源:不详
者对抽象的痛苦有了具体的认识,对诗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而在这痛苦震动得不能自已的时刻,诗人用超然的声音说出:“欢乐是痛苦的铠甲”,在这激情和冷静间我们豁然获得了启迪:纵观狄金森的一生,过着隐居寂寞的生活,没有爱情,没有人们对她才华的欣赏,最后在疾病的折磨中死去,只能用强颜的欢笑来掩饰自己的痛苦,这首诗不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吗?
  “痛苦”一词在狄金森作品中频频出现,比如《剧痛之后,照例产生一种感觉》和《有一种痛——如此的完全》等。在这些诗中,狄金森以惯用的拟人手法,将抽象的“痛苦”所带来的灵魂撞击生动化、形象化,用大胆的意象串联出一幅幅痛苦的画面。(张雪梅,2006)
  有一种痛——
  如此的完全——
  在四周——或者穿越——
  或者上面
  它将所有的物质吞咽——
  仿佛昏迷中的人——
  混隐入沉睡——
  ……
  又如:
  为每一个狂喜的瞬间——
  我们必须偿以痛苦至极——
  刺痛和震颤——
  正比于狂喜——
  为每一个可爱的时刻——
  必偿以多年的微薄薪饷——
  辛酸争夺来的半分八厘——
  和浸满泪水的钱箱——
  诗人在这些诗中着力渲染的是诗人无法摆脱内心的苦闷和绝望,日复一日的挣扎和彷徨令她倍感孤独和压抑。处于浓郁的清教主义环境中,不再踏进教堂的狄金森显得格外的孤立无援,人群疏离感使她感到愈加强烈的锥心刻骨的伤痛。这些诗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突出特征:人最真实的存在是存在于孤寂、苦闷、绝望等阴暗低沉的情绪下。正如丹麦存在主义先驱克尔恺郭尔说:“剧烈苦闷把我们的灵魂暴露给我们自己,使我们看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孤独无依,没有救助,没有躲避,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被扔进这个世界。世界是虚无的。痛苦和磨难是通往宿命的必经之路。”(转引自Martin, 2004: 97)
  最后,存在主义认为死亡是无法逃避的,人的存在总是笼罩在死亡之下。死亡是狄金森最多触及的话题,悲痛也促使她对“死亡”与“永生”作更深入的探索。对于孤独一生的狄金森来说,死亡无疑是最令她心灵震撼的,死亡的阴影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她,为了探究死亡对她理智和情感的影响,她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写下了大量关于死亡的诗歌,她有600多首诗从生理、心理、情感等不同层面描述诗人对死亡的感受和想象,数量超过其诗作总数的三分之一。(李丽波,2005)在这些诗歌里,她不止一次地从特殊的视角,以起死回生者的身份来描述自己想象中的死亡全过程,并对周围人们对其死亡的反映作了大胆的想象和精湛的描述。比如她的名诗《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中,详细地描写了一个死亡场景。
  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
  屋内默然沉静
  像在两场暴风雨之间
  天空中的一片宁静
  周围人们的眼泪早已哭干
  他们都屏息静气
  等待死亡的最后一次侵袭
  当上帝亲自目睹在室内
  我立遗嘱,赠送
  我的身外之物
  只要可以赠送的——然后是
  一只苍蝇闯入室内
  蓝色的,不确定的,跌跌撞撞的嗡嗡声
  盘旋在我和光亮之间
  逐渐窗子不见了,逐渐
  我失去视力去看
  在诗中,诗人想象了自己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情景:在临终者准备好一切,等待天堂之光显现,灵魂升天,“我”等来的不是上帝,没有听到天使美妙的歌声,等来的却是只身携细菌、令人恶心的苍蝇。苍蝇的到来与临终者的期盼形成强烈反差,颇具讽刺意味。这是诗人对是否有永生的诘问。诗人在诗中多处使用双关、通感这些修辞手法将颜色和声音两个意象结合为一个意象,巧妙地描写了人在弥留之际那种迷惑和混乱的精神状态,反衬出诗中说话人内心对其死后世界的彷徨与犹豫。诗人将人的灵魂的飞升与令人作呕的苍蝇联系在一起,反差如此之大,让人瞠目,从而衬托出对永生的强烈讽刺意味。对于艾米莉·狄金森来讲,死亡不仅仅是一个诗歌话题, 在她的现实生活中,亲人朋友的先后离世让她逐渐对于死亡和永恒有了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在新英格兰,人们认为人类都是带着原罪的罪人,无以自救!只有等到死后听凭上帝的裁决,有些人将得到拯救而上天堂;另一些人则将被判下地狱。死亡成了是上天还是入地的关键时刻!狄金森曾说:“死亡和我们如影相随,死亡的神秘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成熟而减少。”(Martin, 2004: 100)在她的许多死亡诗中,狄金森把死亡这一不为人知的神秘过程用具体的声音、动作、重量等意象清晰细腻地表现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她对死亡的思考和表现是一组更富有层次和立体感的画卷;在直面死亡时诗人在作品中传达出的勇气、冷静、睿智,甚至嘲弄、讥讽的口吻,从人类体验的角度来描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存在主义认为:人只存在于现实中,死亡是无法回避的。狄金森的死亡诗中充满哲理的探索和构思独特的描绘,给人一种震撼。正如存在主义先驱克尔恺郭尔写道:“死亡比起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给人以力量,比起任何东西都更能让人清醒。”(转引自Martin, 2004: 102)
  纵观狄金森的一生,存在主义思想对狄金森的影响渗透到了她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许多层面,诗人以无拘无束的张扬个性和不媚俗的品格,诠释了存在主义追求自由的世界观;在她的诗歌中,诗人巧妙地以诗歌为载体,表达出存在主义思想。这无疑给读者以启迪,使我们用一个崭新的认知视角重新审视狄金森的诗,对狄金森有了多层次、多侧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Martin, W. 艾米莉·狄金森[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91-102.
  Williams, S. Experiments in Poetry[M].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72.
  江枫. 狄金森名诗精选.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李丽波. 论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死亡主题[J]. 宁夏社会科学,2005(5).
  刘保安. 近五年来国内的狄金森研究综述[J]. 外国文学研究,2004(5).
  让·保罗·萨特著. 陈宣良译. 存在与虚无[M]. 北京:三联书店,1987.
  张雪梅. 濒临崩溃时的自我救赎[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3).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