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论毛宗岗论诗文在《三…
最新热门    
 
论毛、郑《诗》学“正变”说之合理性

时间:2009-8-8 16:57:14  来源:不详
击,甚至不少贵族沦为平民,从而导致“变雅”之作的兴盛是同样的道理。可惜的是,这些诗虽然被王室采集、编订、并入乐,但是却绝对没有真正发挥箴谏规劝的政治作用,其结果,从长远的文化史发展看,是为后世留下一部记录了公元前六七百年前人们喜怒哀乐并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伟大作品,而从较近的社会文化状况看,则是为贵族阶层提供了一种文雅的、身份性的独特言说方式——这在春秋时期的“赋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注释:



 



1 最近亦有论者认为《周颂》之《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四首乃专为穆王继位仪式而作。(见马银琴《西周穆王时代的仪式乐歌》,赵敏俐主编《中国诗歌研究》第一辑,第3-28页。)可备参考。我以为,此期或许会有个别诗歌的创作,例如时王对父祖进行祭祀时用之,但不可能有大规模的诗歌创作。郑玄并非随意言之的。

2 顾颉刚:《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见《古史辨》第三册下编,上海书店《民国丛书》影印本,第654页

3 何定生:《诗经今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第251页。

 

4 参阅清人崔述《读风偶识》、魏源《古诗微》等

5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三月版,第69页。

6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见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三,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8页。

7 见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三引,岳麓书社标点本,第78-79页

8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引,见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三,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9页

9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见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三,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80页

10 转引自蒋伯潜、蒋祖怡著《经与经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11 钱穆:《读诗经》,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20页。

12 《古本竹书纪年·周·康王》,见朱右曾辑、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辽宁教育出版社校点本,1997年版,第12页。

13 《古本竹书纪年·周·夷王》,见朱右曾辑、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辽宁教育出版社校点本,1997年版,第15页。

14 《新刊四书五经·春秋三传》,中国书店标点本,1992年版,第95页

15 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1页。

16 崔述:《读风偶识》卷二,《通论十三国风》

17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提纲》一文中谈到基督教艺术时指出:“基督教徒只有实际上否定了基督教神学,将女性的本质当作神圣的本质加以崇拜时,才走向诗歌,当基督教徒对宗教的本质进行想象时,当宗教的本质成为他们的意识对象时,他们就与他们的宗教的本质发生了矛盾,成为艺术家和诗人”。(见《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5页。)这里费尔巴哈是要说明艺术与宗教本质上的对立,但也说明了即使是宗教艺术,也还是保留了艺术的品性。宗教试图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时,实际上反而被艺术削弱了其宗教性。

18 《仪礼注疏》卷四

19 何定生:《诗经今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068年版,第8页。

20 《仪礼注疏》卷六

21 阎若琚:《尚书古文疏正》卷五下

22 《毛诗注疏》卷六

23 朱熹:《诗序辨说》卷上

24 李山:《举贱民而蠲之》,见所著《诗经析读》,海南出版公司,2003年版,附录二

25 王志平:《诗论笺疏》,见《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26 顾颉刚先生尝说:“公卿列士的讽谏是特地做了献上去的,庶人的批评是给官吏打听到了告诵上去的。”又说“恐怕这种事(指献诗——引者)在春秋前很多,在春秋时就很少了……可见东周时这类的风气还没有歇绝。但这类的诗都在大小雅中,大小雅是王朝的诗,或者献诗诵谏的事是王朝所独有也未可知。《左传》既不注意王朝,自然没有这类的记载。”(见《古史辨》第三册下,北京书局《民国丛书》本,第326—328页。)

27 李山的近著《诗经析读》(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3月版)认为“幽王及新立太子伯盘死后,西周朝廷并未随即灭亡,大臣虢公翰曾立余臣为继世周王,从而形成‘二王并立的历史局面。直到晋文公二十一年、携王在位十余年之后,这局面才告结束,平王方始东迁。十余年的时间虽然只是历史的一瞬,但对诗歌创作而言,却足以孕育一个独具色彩的文学时代。大、小雅中众多充满哀怨与愤激情绪的政治抒情诗,就大多产生于这样一个十年内。”(《节南山》析读)这是一个很大胆也很有新意的观点,可备参考。

28 《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所谓“国之俊选”即是指那些“国人”子弟中出类拔萃者。《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见周人对于“国人”的教育的确是十分重视的,这当然与其对礼乐制度的推行与维护直接相关。

29 这里主要指“变风”中那些怨愤之作而言。至于那些描写情爱与劳作的作品则很可能是民间长期流传的诗歌,其产生年代是不可知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