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从《宋书·蔡兴宗传》看…
《尚书》启示录
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
最新热门    
 
《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

时间:2009-8-8 16:58:46  来源:不详
歌场图(即舞者所蹈之迹),就是历法和天象的摹拟。张华在所著《中国民间舞与农耕信仰》中报道,流传于华北地区的秧歌舞“黄河九曲灯”的灯阵是以“九宫图”为基础,“三百六十盏灯以象三百六十天,此岁月之象数;九宫分别置九城,每城一门,分别为东方门、西方门、南方门、北方门、中方门、太宫门、月宫门、罗 门、计都门,九城即象东、西、南、北、中、日、月、罗 、计都九星宿,此宇宙空间之象数;每个城九道弯,九九八十一道弯,加上九道通道弯,正好九十道弯,九弯九城九十道弯,重重九,此极阳之数;四个九十积为三百六十,四季之数;城套城,弯套弯,天机不可穷之象。”13这直是一部舞蹈形式的历书:天道藉舞步而现,舞步履天道而行,舞者之蹈亦即天之大道。《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正本乎此。

2、“八恺”“八元”与历法演示仪式

《左传.文公十八年》述舜任用“八恺”“八元”,“八恺”“八元”也是历法演示仪式的表演者。

所谓“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无非是说八元颁行历法,历法与自然之节律和谐无差忒,民众依历而行,生产生活活动皆合乎季节时令(“百事莫不时序”),风调雨顺,人民安宁(“地平天成”),这与《尧典》所说的“纳于百揆,百揆时序”是一个意思。《焦氏易林.泰之十一》云:“伯虎仲熊,德义渊闳;使布五教,阴阳顺序。”《坤之二》云:“伯虎仲熊,德义洵美;使布五谷,阴阳顺序。”“伯虎仲熊”,即八元之成员,所谓“阴阳顺序”,亦即《左传》所谓“百事莫不时序”。可见,“八元”与“八恺”一样,实亦与乎历法之事。

“八恺”“八元”之颁历授时,亦必藉乎戏剧表演。他们的名字和每组八人的组合形式就泄露了此中消息。

“八恺”“八元”之名义多不可解,也不必强解,但“八元”的后四元分别叫伯虎、仲熊、叔豹、季狸,皆以兽名,却颇有意思。四者当然非兽,而是扮为野兽的巫师,亦即驱傩队伍中身穿兽皮扮作野兽的演员们。山西曲沃《扇鼓傩仪》的表演者称“十二神家”,反穿羊皮袄,论者谓即源于汉代傩仪的“有衣毛角”的“十二兽”,而《扇鼓傩仪》中的《坐后土》一出戏,就是由“十二神家”中的五位扮演象征五个季节的后土五子。《左传》谓舜使“八恺”“主后土”,而山西的历法戏则叫《坐后土》,连名字都是一脉相承,暗示了“八恺”之“主后土”原本就是一种类似于《坐后土》的历法戏。

至于“恺、元”皆为八位,则不过是因为古之舞队往往以八人为列,八人之舞队即所谓“佾”。《山海经.海外南经》云:“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连臂”是携袂踏歌而舞之象,《楚词》所谓“二八接舞”是也。《山海经》之“帝”指帝俊,而帝俊亦即帝舜,则《山海经》之连臂而舞的“神人二八”,或即“八恺”“八元”,《拾遗记.卷十》载帝喾(高辛氏)妃梦见八日而生“八神”,帝喾也是帝俊或帝舜,可见,在民间叙事中,“八恺”“八元”已成神入圣了。

3、历法戏与傩戏

历法演示仪式不是驱傩仪式,可是两者何以总是难分难解?《尧典》先述舜巡四岳,承之以舜放四凶;《左传》任用八恺八元和流四凶族相提并论,而在现代傩仪遗存中,历法戏《坐后土》也与驱傩活动同台演出。

原因实际上很简单。岁末年终,是大自然万象更始之时,也是人间除旧布新之际,颁历授时是为了与天地更始,新历的颁行,意味着旧岁的终结,新元的开始,当此之际,自应把旧岁的一切天灾人祸、邪祟妖氛都清除干净,把一个安宁祥和的世界带入新的一年。因此,在颁布新历的同时,必进行驱傩仪式。《礼记.月令》即谓驱傩与颁历同在季冬腊月进行:

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乃毕行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地之神祗。……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将更始,专于农民,无有所使。天子乃与卿大夫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张衡《东京赋》说得更具体:

尔乃卒岁大傩,殴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列。 子万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发无臬。飞砾雨散,刚瘅必毙。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于是阴阳交和,庶物时育,卜征考祥,终然允淑。乘舆巡乎岱宗,劝稼穑于原陆。同衡律而一轨量,齐急舒与寒燠。省幽明以黜陟,乃反旆而回复。望先帝之旧墟,慨长叹而怀古。俟阊风而西遐,致恭乎高祖。

《东京赋》所述东汉卒岁大傩,直是《尧典》的重演:“尔乃卒岁大傩,殴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列。……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尧典》所谓舜放四凶也;“卜征考祥,终然允淑”,《尧典》所谓“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也;“乘舆巡乎岱宗,劝稼穑于原陆。同衡律而一轨量,齐急舒与寒燠,”《尧典》所谓“东巡守,至于岱宗,……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也;“省幽明以黜陟,”《尧典》所谓“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也;“乃反旆而回复,……致恭乎高祖”《尧典》所谓“归,格于艺祖,用特”也。《尧典》故事在汉代岁末仪式中得以完整的再现。但汉代的岁末仪式肯定不是以《尧典》的记载为蓝本,因为,在汉代,《尧典》是被奉为众经之冠,岂能作为装神弄鬼的依据,汉代的岁末仪式只能是直接源自远古岁末驱傩之俗。

三、结论
整篇《尧典》,以“舜巡四岳”和“舜放四凶”两事为中心,开头的尧命羲和四兄弟分宅四方,“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不过是历法戏的“帝尧版”,篇末的舜廷群臣济济一堂、设官分职的景象,虽经儒家的增饰,仍掩不住“百兽率舞”的傩戏之风,至于贯穿全篇的君臣酬答揖让,则更明显地留下了舞台上生旦净末唱念做打的神韵。因此,完全可以说,整篇《尧典》是一篇原始傩戏的“剧本”。

不过,这个“剧本”并非是在戏剧上演之前拟就的“脚本”,而只是对早已存在的仪式表演活动的剧情描述。在戏剧发展史上,本来是先有表演,后来才有剧本,至于先拟就戏文后按戏文搬演的戏剧表演体制,是直到元代文人参与戏剧事业之后才有之事,只是因为文人参与了戏剧事业,然后才有了戏剧的文字形态,即戏文。戏剧,本质上是表演的,表演,而非剧本,才是戏之“本”。最初,戏剧只以肉体动作的形态存在,也只是以肉体的形态传承,对戏剧而言,“身教”更重于“言传”,一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戏剧历史,正是由民间表演者的身体默默承载、代代相传,这是一部流光溢彩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一部幽昧沉默的历史,仅仅依据剧本重建戏剧史的知识分子无法发现这部历史。游戏是人的天性,大概自从有了人,就有了原始形态的戏剧,也开始了戏剧的历史,戏剧比“历史”更古老,《尧典》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文献,也是中国历史“有史”的开始,可是,在《尧典》出现之前,《尧典》所写照的戏剧,不知道已经在华夏大地世世代代上演了多少春秋。传统文人一直是从剧本中考索戏剧的历史,一部中国戏剧史,只能从元代开始,自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出,戏剧史家才开始到汉唐文献对表演的记载中追寻中国戏剧的发展之迹,但是,文献对表演的记载永远只能是鳞光片羽,因此,根据文献建立起来的戏剧史也永远只能是浮光掠影。要真正发现中国戏剧史,必须钻出古纸堆,走向光怪陆离万象森罗的民间戏场和舞台,对此,民俗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注释:

1、刘宗迪:《鼓之舞之以尽神》,载《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4期;

2、刘宗迪:《黄帝蚩尤神话探源》,载《民族艺术》,1997年第1期;《禹步.商羊舞.焚巫尢》,载《民族艺术》,1997年第4期。《狐魅渊源考》,载《攀枝花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金泽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504页。

4、同上,第131页。

5、黄征、吴伟编校:《敦煌愿文集》 岳麓书社,1995年,第946页。

6、李华林主编:《德江傩堂戏》,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0-71页。

7、同上书,第90页。

8、顾朴光等编:《中国傩戏调查报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9-20页。

9、同上,第7页。

10、同上,第九页。

11、同上,第23页。

12、黄竹三:《戏曲文物研究散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145页。

13、张华:《中国民间舞与农耕信仰》,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1页。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