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三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
释“诗言志”——兼论中…
释“伫中区以玄览”
释“还民”
最新热门    
 
释“爻”

时间:2009-8-8 16:58:47  来源:不详

[摘  要] 本文考释了“爻”的形义和声义,指出“爻”的字形记录的是数字八卦,“爻”在汉语言谱系中所属的根词是“雨”。符号八卦的原型为描绘“雨”状的图画。在八个三画单卦和六十四个六画重卦之前,有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和十六个四画重卦的存在。八卦的八个卦名皆围绕着雷神崇拜而来,其中的功利目的则是求雨。从具体的雷神本源抽象出《周易》的“太极”。

 [关键词] 爻;数字八卦;八卦的起源;雷神崇拜;考释 

有关八卦早期层面的问题,二十年来经诸多学者的考证①,明确了商代、周代甲骨金文中的数字八卦和符号八卦之间的关系。《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由于商代的数字八卦中已见三个数字的单卦和六个数字的重卦,所以汉代司马迁推测的将单卦八卦重叠成重卦六十四卦是由周文王发明的说法显然就不能成立了。而传说中的伏羲作八卦,一方面表明八卦的产生由来已久,远在商代之前;另一方面又表明先有单卦八卦,其后再演变出重卦六十四卦的历时顺序。

在近年来学者对数字八卦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来对中国原始核心文化的心得②,加上本人对八卦中最根本的两卦“乾”和“坤”两词的命名理据的考释③,我们对八卦的起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拟从甲骨文“爻”的考释入手,指出“爻”的字形本身就是数字八卦的原始记录,揭示“爻”声义结合的命名理据,重构“爻”在汉语言谱系中所属的谱系树节点位置上的根词,从而阐明八卦在起源时所对应的是雷神崇拜这一原始核心文化,并对八卦内部的演变层次、八卦的命名、爻和卦的关系等问题逐一进行探讨。 

(一)“爻”的形义 

“爻”的甲骨文作“”。《说文》:“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说文》释形不确。甲骨文中数字“五”为“×”状,这样“爻”的甲骨文即下五上五的两个“五”状。“爻”的金文除了和甲骨文两个“五”同形之处,还有上中下三个“五”相叠之形。因为数字八卦在商代西周已有大量发现,又根据学者对数字八卦的新认识,我们认为,作为八卦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爻”,其三个“五”相叠之形实为数字八卦中三个数字构成的单卦形式的记录。具体而言,三个“五”相叠而成的“爻”字,即由“五五五”三个数字组成,再把数字八卦按单数代表阳爻(—)双数代表阴爻(--)转换成符号八卦,“五五五”为“”,即“乾”卦。从“爻”的三个“五”的形体中可知,“爻”的本义指整个单卦之状。以八卦这八个单卦而言,“爻”的字形仅记录其中的一卦“乾”卦,表明“乾”卦在八卦中的首要位置。

然而甲骨文的“爻”均作两个“五”相叠状,和我们已知晓的三画单卦不合。而甲骨文“爻”为两个“五”相叠状,表明两个数字构成的卦形较之三个数字构成的单卦形是更原始的单卦形。要阐明两个数字构成的卦形(对应的是二画单卦),涉及到“爻”的起源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将在下面“‘爻’的声义”一节中展开。

由于“爻”的字形义就是数字八卦,而甲骨文中已有“爻”一词,表明占爻之事在商代已相当成熟。卜辞中“爻”出现的语言环境中有占爻之事的记录,如:

“庚寅卜,贞:翌辛卯王爻,不雨?八月。”(《甲骨文合集》6)

其中的命辞之义为:“次日辛卯这天王进行占爻活动时,不会遇到雨吧?”

“丙寅卜,□贞:翌日卯王其爻,不遘雨?”(《甲骨文合集》12570)

这一条和上一条的意思相同。 

(二)“爻”的声义 

八卦中的“乾”、“坤”两卦,向来被认为是最根本的两卦,经本人对“乾、坤”两词的形义关系和声义关系的考释,认为“乾”的字形义表现的是天旱时以燎柱方式向雷神求雨,而“坤”的字形义为在祭台上祭祀雷神;“乾”的“天”义的原型是雷神;从根词“干”中派生出“乾”和“坤”;从根词“干”和“乾”与“坤”的词义关系以及语音演变链来看,“乾”和“坤”两词的产生顺序则为“乾”先出而“坤”后出。

“乾、坤”两词的本义的揭示,已透露出八卦在起源阶段时所反映的雷神崇拜这一原始文化背景。基于这一认识,“爻”的声义结合的命名理据有了一个有力的文化意义参考系。结合八卦的卦形和卦名,我们认为“爻”的命名理据是从根词“雨”中派生而来。

雨,上古音匣母鱼部。爻,上古音匣母宵部④。两者声母相同,韵部相近,具体的演变过程则为:

雨γa(原始音,尚无中古音合口三等的等呼标记)→爻γa(原始音)→爻γau(上古音)

“雨”的甲骨文为“”,上方一长横表示天,其下两排小点表示雨点,象天上在下雨状。甲骨文中天用—长横表示,如“云、气”两字形中上方的长横⑤。

汉字由图画脱胎而来,也就是说,汉字早期的象形文字的前身已有大量的图画实践。在今日仍能看到的大量中国原始岩画中,北方岩画的最早年代可推至三万年以前。甲骨文中的象形手段其来已久,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即图画中表示天下雨之状和甲骨文的“雨”的字形应相去不远。另一方面,中国原始核心文化内容是雷神崇拜,祭祀雷神的方式为燎祭,其功利目的则为旱时求雨,而雨的降下则是作为上帝的雷神(其化身为龙)的施与。“爻”的根词为“雨”,表明爻的产生和雨有关,其文化背景则是雷神崇拜的求雨仪式。此外,由于“爻”的原型是雨,所以先有和雨状相似的符号八卦,后有数字八卦,即考古材料上所见的数字八卦只是占卦过程所得到的数字的实录,以此和固定的某一符号八卦相匹配。 

(三)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和十六个四画重卦

甲骨文的“上、下”分别作“”,这两个词和“雷神、雨”的概念是相关的⑥,其中的一长横表示天。雷神居于天之上,此时雨尚未降下,则在一长横的天上画一短横表示天之上即“上”的字形,而雷神出现即下雨时,则在长横下用一短横表示天之下即“下”的字形。其中的短横的原型是雨。“下”的上古音和“雨”一样,同属匣母鱼部,两词为同源字关系。另外,“上”的同源字“尚”,甲骨文形体上为两短横,其下为,最下方则为“口”状。其中“”指天空的穹隆状,“尚”字上方的两短横和“上”字上方的一短横之义相同,表示天空之上,“尚”的下方的“口”表示对天祈祷。

作为“爻”的原始层面的符号形式,当以“雨”的象形方式为蓝本,当祭祀的雷神(雨)居于天上时,则以上两短横下一长横(该形下文称作A)表示,其中的长横表示天,两短横表示雷神(雨),而雷神为雨下降时,则以上一长横下两短横(该形下文称作B)表示。如果把这两个二画符号卦和后来的三画单卦的形义相联系的话,那么“震”即“A ”之形增,“艮”即“B”之形增,三画单卦的“震”的形义仍是天之上有雷,而三画单卦的“艮”的形义仍是天之下有雨。这样,我们可以将“A ”命名为原始的二画单卦“震”,而“B”为原始的二画单卦“艮”。

比较甲骨文“雨、上、下、尚”和二画单卦“震、艮”,可以看到在表现雨在天之上即未下时和雨已降下时的一致的形体构造旨趣。当二画单卦“震、艮”产生后,语言中就产生了“爻”这一词,因为该两卦描摹了有关“雨”的状态。还需指出的是,二画单卦“震、艮”源于图画性质的“雨”状,而不是文字性质的“雨”状(尽管两者象形方面应是相似的),换言之,“爻”一词在语言产生之时应在汉文字创造之前(如文字学家认为汉文字已有六千年的历史)。

两个二画单卦“震、艮”的基本构件即一长横和两短横,后又将一长横叠成两长横,为原始的二画单卦“=(该形下文称作C)”(乾),两短横叠成原始的二画单卦“==(该形下文称作D)”(坤)。“乾”为天义,其原型是雷神,而“天”义用一长横表示即可,可见“乾”用两长横表示“天”义为符号系统内部组合所致。同理,“坤”从形义上看只是雨状,因地上之人求雨而雨降至地面,故以此形表示“地”义,当然其中也反映出在“—、--”这两个构件原有的相关意义的基础上融进了对立的性质。也就是说,在二画和“—、--”两构件形成的排列组合中产生了卦形“==”,而其卦名“坤”因对立的“乾”的确定而确定。由于“乾、坤”两词均直接产生于雷神燎祭的仪式本身,致使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源于雷神崇拜的整体性质得到强化。

再来看一下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中“震、艮”两卦的卦名和卦象之间的关系。“震”卦的卦象据《周易·说卦传》为“雷”。《说文》:“震,劈历振物者。”即“震”为“雷”的异名。而“艮”的篆书形体实为“见”的反书。分析“见、艮”两词的上古音,亦能看出两者的同源关系。见,上古音见母元部。艮,上古音见母文部。两者的语音演变过程为:

“艮”的卦形为下雨状,却不以“雨”为其卦名,这是因为已有从“雨”根词中派生出来的“爻”作为四个二画单卦的统称。为了避复,则用雷神燎祭的求雨仪式中的一个行为片断来命名,而卦名“艮”,表明经过燎祭雷神以达到下雨的效果,仍有一个观望(即“艮”的本义“见”)是否真下雨的过程。另外,卦名“艮”和其卦象“山”,两词并不象“震:雷、乾:天、坤:地”之间本身就具有同义的关系。“艮”和“山”相联系,透露出雷神燎祭的仪式包括观望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