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论六爻中道路的看法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
最新热门    
 
论六经並称的时代兼及疑古说的方法论问题

时间:2009-8-8 16:59:15  来源:不详
。[52]但这样做有两大困难:一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对楚郢都一带楚墓序列的排定;二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关於战国文字发展演变的认识,将楚文字和秦彖、汉隶翻过来。而这两点恰恰是我国考古工作者最为成功的杰作,不是专门研究者,是很难置喙的。

池田知久则从他对传统文献的认识出发,怀疑郭店楚简的可信。[53]笔者觉得,传统文献与帛书、楚简这些出土材料倒是相当一致的,问题是疑古论者对传统文献的记载一是不信,二是误读。

比如《庄子·天下》、《天运》篇都六经並称,而马叙伦《庄子义证》认为《天下》篇是古注杂入正文,断为後人增入。[54]张恒寿更说这6句不是注文羼入,则《天下》篇的产生,一定在秦代以後。[55]池田也说《庄子》的《天下》篇等“据考证为西汉初期乃至武帝时成书的”。[56]而事实上並非如此。1988年初,湖北张家山136号墓出土了《庄子·盗跖》篇,从该墓所出土的“七年质日”曆 谱可知,该墓下葬的上限为汉文帝前元七年(前173年),而下限不晚於汉文帝前元十三年(前167年)。[57]1977年发掘的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其墓主是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夏侯灶卒於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年),其墓出土了大量竹简。其中有几篇《庄子》残简,[58]据说属於《则阳》、《外物》、《让王》。《盗跖》、《则阳》、《外物》、《让王》均属於《庄子·外篇》,一般认为是《庄子》中较晚的。它们在汉文帝前元年间的墓葬中出土,说明它们都是先秦的作品。而《天运》、《天下》两篇,其年代绝不会晚於《盗跖》、《则阳》、《外物》、《让王》。其六经並称,与楚简《六德》等完全是一致的。

《礼记·经解》记载:

孔子曰:“人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厚敦,《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厚敦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59]

这些论述,疑古学者都以其为汉人之说,不予正视。其实可与《淮南子·泰族》以下一段话比较:

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辨义者,《春秋》之靡也。《易》之失鬼,《乐》之失淫,《诗》之失愚,《书》之失拘,《礼》之失忮,《春秋》之失詈。[60]



《淮南子·泰族》这一段话很明显出於《礼记·经解》,如“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句,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近,“《诗》之风也”《北堂书钞》九十五引,就作“《诗》教也”;[61]“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与《礼记·经解》“恭俭庄敬,《礼》教也”近;“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与《礼记·经解》“广博易良,《乐》教也”近;“《易》之失鬼”,与《礼记·经解》“《易》之失贼”近;“《乐》之失淫”,与《礼记·经解》“《乐》之失奢”近;“《诗》之失愚”,与《礼记·经解》同;“《礼》之失忮,《春秋》之失詈”,与《礼记·经解》“《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近。言“六经”之序,首先以《诗》《书》《易》《礼》《乐》《春秋》为次,与《礼记·经解》《诗》《书》《乐》《易》《礼》《春秋》之次近;但其後以《易》《乐》《诗》《书》《礼》《春秋》为次,将《易》提前至“六经”之首,则与《礼记·经解》不同,但从《诗》《书》《礼》《春秋》的排列看,其从《礼记·经解》化出的痕迹也还明显。由此可见,《礼记·经解》之说当在《淮南子·泰族》前。郭店楚简有《缁衣》篇,内容与《礼记·缁衣》基本相同。因此,今本《礼记》的许多篇章,原本就是先秦旧文。《礼记·经解》之说亦当如此。[62]只是疑古论者不肯承认而已。

《论语·述而》篇的“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段,陆德明《经典释文》说:“易,如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63]这是说古文是读“易”,今文读“亦”。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的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出土的《论语·述而》篇,“易”字也作“亦”。[64]池田知久以为是孔子与《易》无关的重要证据。[65]其实这只能证明陆德明说“鲁读易为亦”,並不能证明古文也读“易”为“亦”,更不能说原本就作“亦”。因为汉宣帝时代,包括鲁《论》、古《论》在内的各种版本已经流行了,不能因为鲁《论》作“亦”就以古《论》作“易”为非。从抄写的时代来看,鲁《论》、齐《论》都係汉代抄本,而古《论》“出孔子壁中”,[66]当为战国抄本。陆德明“易,如字。……今从古”,不能说没有道理。

李学勤先生认为,“易”、“亦”異文是由于同音通假而致。而“易”、“亦”二字在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音中韵部并不相同,“易”在锡部,“亦”在铎部,因此不能相借。西汉以後,锡部、铎部之字才开始押韵,“易”、“亦”两字之音方相接近。所以,“易”、“亦”的通假应是一种晚出的现象,在较早的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67]这一意见值得重视。如果以鲁《论》作“亦”为是,那末“出孔子壁中”的古《论》就难以解释。合乎情理的解释只能是由于汉时“易”、“亦”两字音近,将“易”写作了“亦”,才有了鲁《论》的異文。因为古《论》是战国抄本,鲁《论》是汉代抄本,只有汉代抄本才会出现“易”、“亦”的同音通假。

退一万步说,即使《论语·述而》篇祖本作“亦”,也不能证明孔子与《周易》无关。传统文献即便不论,出土材料也足以说明。在马王堆帛书易传诸篇中,明确记载孔子论《易》的,除《要》篇外,还有《二三子》、《缪和》;以“子曰” 论《易》的,有《繫辞》、《衷》。郭店楚简论《易》的儒家文献,更有《六德》和《语丛一》。我们能不信这些抄写於战国中期和西汉前期的文献,而唯以後出250年或100馀年的定州竹简为是吗?

池田知久以《商君书》和《孟子》、《荀子》不称《周易》来否定先秦儒家与《周易》有关在方法论上有误。从逻辑上说,是使用默证。我们知道,说有易,说无难。要证明先秦儒家与《周易》有关,只要先秦文献一条确凿的材料即可成立。要证明先秦儒家与《周易》无关,就必须穷尽所有的先秦文献。事实上,保留下来而我们能见到的先秦文献又是非常有限的,只是原有先秦文献的很少一部分。以此有限的先秦文献去证无,其结论难免不会被出土材料所推翻。因此,以《商君书》和《孟子》、《荀子》不称《周易》来否定帛书易传诸篇和郭店楚简《六德》、《语丛一》的记载,是没有逻辑根据的。



《孟子》不称《周易》,荀子《劝学》篇、《儒效》篇两举《诗》、《书》、《礼》、《乐》、《春秋》而不及《易》,当然是有原因的。不过,这原因並不是当时儒家的经书里没有《周易》,而是因为孔子“老而好易”、提升《周易》的地位以後,儒家内部有所争议所致。《周易》进入六经较晚,又不象《春秋》没有争议,《孟子》不称、《荀子》罕及,说明孟、荀都象子贡一样,是孔子“老而好易”的反对者,在儒家内部,在《周易》问题上,他们与帛书易传和郭店楚简《六德》、《语丛一》诸篇的作者属于不同的门派。《商君书》《农战》、《去彊》多次称举《诗》、《书》、《礼》、《乐》而不及《易》与《春秋》,[68]也是因为《易》与《春秋》在先秦六经中後出,影响不及《诗》、《书》、《礼》、《乐》所致。这一解释,应该比以有限的材料去证无可靠得多。



结 语

从《论语·述而》篇、《子路》篇到《庄子·天运》篇、《天下》篇,从《礼记》到《史记》,从以《要》篇为代表的帛书易传到郭店楚简的《六德》、《语丛一》诸篇,传统文献和出土文献一再证明:六经的形成,源於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就已与《诗》、《书》、《礼》、《乐》、《春秋》並列,进入儒家群经之中。说孔子乃至先秦儒家与《周易》无关,否定先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並列的事实,是完全错误的。执著於这些错误观点的疑古学者,面对传统文献和出土文献这大量事实,应该反省、检讨自己,从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从自己的史观上去寻找问题。





参考文献



1. 钱穆:《国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

2. 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 徐复观:《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台北:学生书局,1982.

4. 张恒寿:《庄子新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5. 廖名春:《帛书释〈要〉》,《中国文化》第10期,1994年8月。

6.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月。

7.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26册,1995年1月。

8. 王葆玹:《儒家学院派〈易〉学的起源和演变》,《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

9.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10. 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11.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与21世纪》,韩国周易学会编:《21世纪与周易——’98国际周易学术会议》,1998年7月。

12. 近藤浩之:《从出土资料看〈周易〉的形成》,韩国周易学会编:《21世纪与周易——’98国际周易学术会议》,1998年7月。











--------------------------------------------------------------------------------

[1] 持此说较早的有钱穆(《国学概论》第23页)。近些年来国内有徐复观(《中国经学史的基础》,47、48页)、张恒寿(《庄子新探》,302页)、王葆玹(《 儒家学院派〈易〉学的起源和演变》,《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56页),国外有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近藤浩之(《从出土资料看〈周易〉的形成》)等。

[2]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册第37页。

[3]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册第38、39页。

[4]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第47页。

[5] 见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

[6]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图版》第62页。

[7]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注释》第179页。



[8]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图版》第70-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