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论六爻中道路的看法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
最新热门    
 
论六经並称的时代兼及疑古说的方法论问题

时间:2009-8-8 16:59:15  来源:不详
71页。

[9]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注释》第188页。

[10] 《说文解字段注》第102页,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

[11] 《宋本玉篇》第172页,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12]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图版》第80、79页。

[13] 第42、43简虽称礼乐,但句式不类,故不採 。

[14] 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 古文字研究》第1辑第22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 见《包山楚简》图版7,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6] 见《信阳楚墓》图版115所载1-032号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7] 见《信阳楚墓》图版115所载1-02号简。

[18] 刘雨:《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第125页,《信阳楚墓》。

[19] 《汗简·古文四声韵》第5、4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20] 转引自罗君惕《秦刻十碣考释》第103页,济南:齐鲁书社,1983。

[21] 可见夏竦《古文四声韵》云“”字出自《古老子》,完全是信而有徵的。夏竦所见到的《古老子》与楚简本《老子》应该相近。

[22] 陈鼓应认为帛书《繫辞》是祖本而非抄本,显属常识性错误。说见《也谈帛书繫辞的学派性质》,《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第60页。

[23] 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第81页。

[24]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26册第47页。

[25] 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一册第33-35页。

[26] 廖名春:《〈缪和〉、〈昭力〉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第213-21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27]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26册第36页。

[28] 近藤浩之:《从出土资料看〈周易〉的形成》,韩国周易学会编:《21世纪与周易——’98国际周易学术会议》第368页。

[29] 王葆玹:《 儒家学院派〈易〉学的起源和演变》,《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56页。

[30] 见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第十一《〈易传〉多出自荀门》,此文写於1935年3月10日,今收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

[31] 近藤浩之:《从出土资料看〈周易〉的形成》,韩国周易学会编:《21世纪与周易——’98国际周易学术会议》第368页。

[32]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26册38、39页。

[33]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26册37、38页。

[34] 王葆玹:《 儒家学院派〈易〉学的起源和演变》,《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62页。

[35] 孔颖达:《尚书正义》卷一引,见《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15页。

[36] 《十三经注疏》第113页。

[37] 《太平御览》引,转引自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2页。

[38] 王葆玹:《 儒家学院派〈易〉学的起源和演变》,《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62页。

[39] 见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434页。

[40] 廖名春:《帛书释〈要〉》,《中国文化》第10期第67页。

[41]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研究》;又见《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下),《周易研究》1997年第3期第7、18页。

[42]司马迁撰、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第187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3] 王先谦:《汉书补注》第1177页,萧统:《文选》第1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

[44] 朱谦之:《老子校释》第28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45] 《十三经注疏》第1609页。

[46] 《十三经注疏》第1609页。

[47] 《十三经注疏》第2466页。



[48] 参见《十三经注疏》第1415、1634页。

[49] 司马迁撰、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第340页。

[50]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26册第44页。

[51]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图版》第7页。

[52] 见王葆玹1998年6月10日在炎黄艺术馆“郭店楚简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53] 在1998年7月韩国汉城召开的“国际周易学术会议”上他曾当面质询过我。

[54] 转引自张恒寿《庄子新探》第30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55] 《庄子新探》第302页。

[56]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思想》,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26册第47页。

[57]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92年第4期第1、10页。

[58] 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楚辞〉》,《中国韵文学刊》总第1期。

[59] 《十三经注疏》第1609页。

[60]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第67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

[61] 转引自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第674页。

[62] 徐复观承认《礼记·经解》的“孔子曰”“必出於先秦传承之说”,但又认为是作秦博士的荀子门人把《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组在一起,将荀子的《诗》、《书》、《礼》、乐、《春秋》扩大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因而断《礼记·经解》“出於荀子门人之手”(《中国经学史的基础》,47、48页)。其实,《礼记·经解》既然“必出於先秦传承之说”,其六经並称就不可能“出於荀子门人之手”,徐先生夸大了《礼记·经解》与《荀子》的关係。

[63] 陆德明:《经典释文》第34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6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第3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65]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与21世纪》,韩国周易学会编:《21世纪与周易——’98国际周易学术会议》第91页。

[66] 班固注,见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彙 编》第7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67] 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第60、61页,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

[68] 周予同《经今古文学》以为《商君书·农战》篇称举《诗》、《书》、《礼》、《乐》、《春秋》,惟独缺《易》(见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第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不确。据蒋礼鸿:《商君书锥指》第23、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春秋”当为“善修”。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