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河北赤城发现世界最古老…
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拆迁…
河北发现大规模古村落遗…
《登科记考》所载五代状…
最新热门    
 
《登河北城楼作》赏析及“诗中有画”思考

时间:2009-12-12 11:15:51  来源:不详
【摘 要】本文结合绘画理论,对王维诗歌《登河北城楼作》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进行赏析,并希望在对它们的比较中,找出苏轼所称赞的王维诗歌“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特色。
  【关键词】王维 《登河北城楼作》 “诗中有画”
  
  王维诗歌中多有如画之境的描绘,正如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所指出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但是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诗中有画”呢?前人在论述中有所谓“诗谓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诗中画非善画者莫能拈出”之说。但既然诗歌中有“佳思”者才可画,那么什么样的构思才可谓佳思呢?下面我希望通过对《登河北城楼作》一诗以及其他诗句的对比分析来解决“佳思”的一些问题。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五年,这个时候诗人已经隐居终南山,每天以山水为乐,这首诗即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诗人在题目中首先给我们指出了观景的视点——河北城楼,既然是在城楼之上,因此便具有了总览全局的视角,而这种视角正与中国绘画的全知视角相符合,在这种视角之下,王维的诗歌能够和绘画实现相通。而且古代登临之作都是通过对情景或历史的描绘而表现了作者个人感慨或情怀,故而这首诗在题目中也隐含了这样的趋势。
  首联首先描述登上城楼,在云雾迷蒙中依稀见到,住户稀稀落落分布在傅岩之上,亭驿若隐若现。把整个布景置于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之感,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盖绘画中的章法,“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故十分之三天地位置得宜,十分之七在烟云锁断”。诗人是深知这种绘画手法的,因此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的距离,使之不至于太过清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的实在的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的背景。而云雾笼罩的背景也正符合后来文人画的审美风尚。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间四联: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高高的城楼与西下的落日相望,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岸边的一点儿温暖的昏黄火光,那是孤舟停泊的地方;打鱼的小船与晚归的鸟儿一同归来。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则从细节上加以点缀。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的章法。颔联结构的布置也具有绘画般的技艺:高处的城楼,略低的夕阳,遥远的水边及更远一些的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的美感。后面两句,作者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岸边温暖的渔火,小船,渔家,夕鸟……,在前面大景观的铺垫之下,细节的描绘让我们感到的是融融的暖意。一“宿”一“还”,动与静的对照也让诗歌的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反而更让人觉得逍遥与闲静。正如后面作者所点出的:“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在这宁静沉寂的傍晚,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心胸如同宽广的河水一样舒展自由!的确,从作者对景色的描绘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这种逍遥闲静的快乐!
  那么,接下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给我们呈现出这样明晰的画面,以及如何使我们通过这画面而产生出一种闲静舒展的心情!

  “高城,落日,极浦,苍山”,仅仅四种景物的列出便具有了画意:落日下山水相映,高高的城池耸立在对面。而“岸、火、孤舟、渔家、夕鸟”也是这样,显示出一幅岸边打鱼者傍晚归家的风俗生活画面。可知,王维极善于选取典型的有画面感的景物进行描绘,因而略一着笔便显露出充分的绘画感。再看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