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从气色占卜人目前的处境
最新热门    
 
从气到韵看唐宋审美精神的演变

时间:2009-12-26 12:21:43  来源:不详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拔,风头如刀面如割”。这些诗句让英雄形象威武高大地站立在读者眼前,愈是恶劣的天气,愈显将士雄健的英姿,横扫千军的气势使敌人望风而逃。“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唐更早时期就有很多诗人将这种阳刚武功的审美精神蕴涵到终身追求的理想愿望之中。杨炯“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从军行》)卢照邻的“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刘生》)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送魏大从军》)诗人在这种审美理想中得到极大的快感,运着如椽大笔,就像执戈舞剑一样,在千军万马里左冲右突。豪气干云,与狂风暴雨斗争,与劲敌短兵相接,无处不是男人雄性阳刚的再现,在激烈战争的策马狂啸中体验到的就是活脱脱的痛快之感。
  到宋代之后,文人大都失望于战争的节节败退,统治者制定的“重文抑武”的战略方针,更造成了整个社会重文轻武的风气,科举成名是已取代沙场建功的文人进取方式,把更多的取向侧重于人文活动之中。他们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留心艺术的欣赏和修养,优雅内涵。在宋代,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定型,为天下贫寒之士开辟了求仕途展才华的道路。这一时期,文人的地位和前途得到很大的改善,使困学苦读蔚然成风。在“以文为贵”的思潮影响下,读书做学问成了文人终极目标,那怕不能科场得意,也要将人文活动作为人品修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这里最典型的要数范仲淹了,谏议大夫姜遵称其:“他不惟为显官,当文盛名于世”,(司马光《涑水纪闻》卷十)在范的影响下,读书成了盛行的风气。在宋时,朝野显名的不是沙场征战的将士,而是以诗词文章显达的儒士,晏殊、欧阳修、苏轼、朱敦儒、辛弃疾等文脉相承,文坛领袖,各领风骚。这种读书的风气和习惯使文人都崇尚内修,即心性的培养,养的就是文气。儒雅博学温厚才是当时被肯定认可的气度风范。
  宋文人好学养的审美意趣亦使其兴味从尚武大气转向温文尔雅,对精神文化的创造,欣赏和研究尤其重现。在宋代,几乎所有的天子君王都是才子,他们对诗、词、书、画的爱好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现象,这里以宋徽宗赵佶为典型,创造了集中代表宋代文人精神气质的书法体势,自成一家。瘦金书极显女性阴柔之美,翩纤如兰叶,柔媚似柳枝。像柔柳扶风,如春花照水。作为宋统治者的后人赵孟頫在文学艺术上竟成了元一代的高峰。这些以皇室宗亲为代表的文人雅士所显示出翩翩风度,在内心里寄予的雅兴同样映射出他们所为群体对韵味的追求,这种韵味就像烙印一样彰显整个时代的审美精神。
  
  参观文献:
  [1]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里程.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