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叶剑英女儿回忆文革生活…
试论刘勰“通变”与叶燮…
最新热门    
 
叶燮《原诗》诗史观念辨析

时间:2010-7-8 11:00:30  来源:不详
论文关健词:叶燮《原诗》 诗史观念 “变”
  论文摘要:叶燮虽主张“变而不失其正”,但更崇尚变。这一“变”字,凝聚了叶燮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全部认识:变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总体趋势、内在动力;也寄寓了叶燮“变衰启盛”的诗学理想。
  叶燮既反对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等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因袭字句,模拟腔调,尺尺寸寸于古人之法,以古为标准的不变论或愈变愈衰论,也反对袁宏道、钟惺、谭元春等公安、竟陵派抒发个人性灵、寻觅险僻字句的变而失本论。在变与不变、变与正的关系上,叶燮有着相当辩证的认识,他认为“诗变而仍不失其正”。
    虽然叶燮强调“诗变而仍不失其正”,强调温柔敦厚、雅正的诗学传统,但其对于诗歌发展的主导认识还是变,变是诗歌发展最为核心的范畴。《原诗》开门见山地托出了叶燮对诗歌发展史的总体认识:“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
    这一结论是叶燮诗史观念最基本的命题,这一命题可以凝聚为一个字:变。
    (一)变—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
    叶燮认为:“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递变迁以相禅”是宇宙客观规律,是必然的理,不可扼止的势。由此,叶燮进而推论:“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叶燮将客观自然社会现实抽象成气、理、事、情,在他眼中,外在世界是个气化的世界,气化世界最大特点就是氮盆生化、自然流行、变动不居,作为“克肖自然”的诗文创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变的,没有胶固不变的道理。
    在《原诗》中,叶燮运用变这个范畴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作了一番精到的分析、描述:    今就《三百篇》言之:《风》有《正风》,有《变风》;《稚》有《正稚》,有《变推》。(风稚》已不能不由正而变,吾夫子亦不能存正而删变也;则后此为风稚之流者,其不能伸正而袖变也明矣。……(三百篇》一变而为苏李,再变而为建安、黄初。建安、黄初之诗,大约软厚而浑朴,中正而达情。一变而为晋,如陆机之缠纬铺丽,左思之卓荤磅礴,各不同也。其间屡变而为她照之逸俊,谢灵运之警秀,陶潜之淡远。……此外繁辞辱节,随波日下,历梁、陈、隋以迄唐之垂拱踵其习而益签,势不能不变。小变于沈、宋、云、龙之间,而大变于开元、天宝、高、岑、王、孟、李。此数人者,虽各有所因,而实一一能为创。而集大成如杜甫皆特立兴起。……苏舜卿、梅尧臣出,始一大变;欧阳修鱼称二人不里。自后诸大家迭兴,所造各有至极。
    这一段论述文字蕴含了叶燮诗史观念—“变”的丰富内涵。
    (1)变实质是因而实创,在因袭中变革,在继承中创造。因创的辩证结合,情况有二:因袭传统的诗学形式而有内容的创新;继承传统的诗学内容而有形式的创新。
    (2)叶燮所讲的变侧重于形式上的变。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苏李、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五言;从《古诗十九首》的“自言其情”到建安、黄初之诗的“献酬、纪行、颂德”诸体;从建安、黄初“敦厚而浑朴,中正而达情”到六朝的彩丽竞繁、俊逸淡远等种种风格。
    (3)诗的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