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叶剑英女儿回忆文革生活…
试论刘勰“通变”与叶燮…
最新热门    
 
叶燮《原诗》诗史观念辨析

时间:2010-7-8 11:00:30  来源:不详
衰启盛呢?叶燮认为,“惟变以救正之衰”,“变能启盛”。
    叶燮联系诗歌史实际,认为诗史有三大变:杜甫、韩愈、苏轼。叶燮认为,开元、天宝诗变的远因是正盛的建安之诗“相沿久而流于衰”,从六朝起,就开始了小变,尽管这些小变尚不能“独开生面”,但对“正之积弊”有所冲击。直到唐初,“沿其卑靡浮艳之习,句栉字比,非古非律,诗之极衰也”,这是开元、天宝诗变的近因。此时,新变的力量日积月累,已形成了一股不可遏止的洪流,陈子昂、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诸公群起而矫之,共同完成了“l、代以来一大变”。其中以杜甫最为突出,“包源流,综正变”,“长盛千古,不能衰,不可衰者也”。
    全盛的开无、天宝诗经百余年的沿袭流变,至大历、贞元、元和之间,已流于平庸,“此百余年之诗,其传者已少殊尤出类之作,不传者更不可知矣。必待有人焉起而拨正之,则不得不改弦而更张之”。在这由正之衰之际,韩愈标举“陈言之务去”,独辟蹊径,“其力大,其思雄”,完成了“唐诗之一大变”。
    宋苏轼完成了“韩愈后之一大变”。到宋初,唐诗之盛又转为衰。“宋初,诗袭唐人之旧,如徐铱、王禹傅辈,纯是唐音。”首先是苏舜卿、梅尧臣等人开始变革,直到苏轼手中,新变方告完成,“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
苏轼开拓了诗歌的境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开创了宋诗鼎盛的时代。
    总之,诗歌史上盛衰变化都遵循了一个共同的模式:

  
    叶燮诗歌史观与西方美学家的认识亦有惊人相似之处。克罗齐在其著作《美学原理》中说:“把人类艺术造作的历史看成沿一条前进或后退的单线发展.,是完全错误的。带几分概括和抽象的意味,我们至多只能说:审美的作品的历史现出一些进步的周期,但是每周期有它的特殊问题,而且每周期只能就对于那问题说,是进步的。许多人都按照一个大致相同的方式,在同一题材上用工夫,没有能给它一个恰当形式,但是总在逼近恰当形式,那据说就是进步;等到一个人出来找到了那个恰当形式,那周期据说就已完成而进步也就终止了。克罗齐认为艺术进步的过程在于艺术形式征服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能完美地表现内容,当这样一种艺术范式趋向成熟,就完成了一次进步。但这种成功的艺术范式不断地被运用、被模仿,时间一久,就流入衰颓。物极必反,艺术的发展要求创造一种新的范式,也就开始了一个新的周期,“一个新周期开始,进步也就开始”。这里边也包含了一系列由衰而盛、由盛而衰、衰而复盛、盛而复衰的进步周期。这与叶燮诗歌发展“递衰递盛”、“节节相生,如环不断”的思想是一致的。
    叶燮虽主张“变而不失其正”,但更祟尚变。这一变字,凝聚了叶燮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全部认识,也寄寓了叶燮“变衰启盛”的诗学理想。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