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试论《世说新语》中的文学观念及文学活动 |
|
时间:2011-02-05 14:00:33 来源:不详
|
|
|
然,增伉俪之重。”’ 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简文帝称许掾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日:“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以上例文依次为第72条、第84条、第85条、第89条、第98条。《世说新语》中的诗文品评或叙述主观感觉,或作形象比喻,或就某方面特点概括言之,或并列诸人进行比较,然后用简洁精练的词语作出归纳性的描写。 2、佳句品评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批评中.佳句欣赏的风气流行是比较晚的,这契合了“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的创作现实情况。同时,早期的诗歌理论,主要着眼于“美刺比兴”,还没注意到对诗歌的欣赏玩味。在文学批评专著中,树名篇、摘佳句的做法,钟嵘《诗品》是比较早的。而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资料中,佳句欣赏的历史,见于记载的,应以《世说新语》为最早。如《文学》篇中: 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日:“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羊孚作《雪赞》云:“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胤遂以书扇。 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问:“古诗中何句为最?”睹思未答。孝伯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为佳。” 以上分别为第76条、第86条、第i00条、第101条。佳句品评这种不见批评的批评方式极具东方人的思维特点,它十分强调读者的整体直觉。古人认为诗歌的意味、妙处往往很难用明确的言词加以解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读者直接从原作中领会。《文心雕龙·隐秀》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批评家必须能“辩秀”,“如欲辩秀,亦惟摘句”。佳句品藻可以直接明确地传达评论者的审美态度和思想观点,还可以引发读者的鉴赏与思索,《世说新语》中的佳句品藻,不仅是南朝摘句之风兴起的反映,同样也成为后代摘句批评模式的范型。 唐宋以后。佳句品评大量出现在诗话、词话、曲话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篇中还有一个很有名的鉴赏诗句的例子。见于《文学》前之“学”系统部分的第52条。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公日:“‘舒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这条鉴赏诗句的例子常被后人作为《世说新语》中佳句品评的范例。而《世说新语》的编著者却为何将其置于《文学》的前部分“学”系统?笔者认为,在这里,谢安未认可谢玄所举《小雅》中的《采薇》句,而提出《大雅》中《抑》的两句。可推想谢安之意,更侧重于政治风度之品评,再则《毛诗》属经籍,因此编注者将谢氏之评议视作经学之讨论,而将其纳入“学”之系统中。 综上所述,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与“学”的贯通与区分,以及“文”从“学”中脱胎而来的演变轨迹。由此还可看到中古时期反对芜杂不裁和事事模拟、重声律的文学创作观。《世说新语·文学》还为我们保存了许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
|